第三章 孔子以前及其同时之宗教的哲学的思想

孔子以前,无私人著作,今搜集《诗》、《书》、《左传》、《国语》中所说,足以代表孔子以前及其同时之宗教的、哲学的思想者,以见孔子以前及其同时人智之大概。

一 【鬼神】

人在原始时代,当智识之初开,多以为宇宙间事物,皆有神统治之。《国语》云:

昭王问于观射父曰:“《周书》所谓重黎实使天地不通者,何也?若无然,民将能登天乎?”对曰:“非此之谓也。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知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如是则神明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是使制神之处、位、次主,而为之牲、器、时服。……于是乎有天、地、神、民,类物之官,谓之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民是以能有忠信,神是以能有明德,民神异业,敬而不渎。故神降之嘉生;民以物享,祸灾不至,求用不匮。及少皥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无有要质。民匮于祭祀而不知其福。烝享无度,民神同位。民渎齐盟,无有严威。神狎民则,不蠲其为。嘉生不降,无物以享。祸灾荐臻,莫尽其气。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楚语下》,《国语》卷十八,《四部丛刊》本,页一至二)

此所说虽不尽系历史的事实,然古代人之迷信状况,大约类此。觋巫尚须为神“制处、位、次主”,则神之多可知。神能降福、受享、能凭降于人,则系有人格的可知,及乎“民神杂糅”之际,“民神”且“同位”,“神”且“狎民则”,则神之举动行为,且与人无异矣。此时人有迷信而无知识,有宗教而无哲学。此时人之所信,正如希腊人所信之宗教,其所信之神,正如希腊人之神。至于夏、商以后,则有“天”、“帝”之观念起,似一神论渐有势力,然多神论亦并未消灭。《左传》、《国语》除“天”外,尚多言及神。周厉王时苪良夫曰:

夫王人者,将导利而布之上下者也。使神人百物,无不得其极。(《周语上》,《国语》卷一页六)

《左传·桓公六年》,季梁云:

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信也。(《左传》卷二,《四部丛刊》本,页七)

又庄公十年,曹刿曰: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左传》卷三页六)

《国语·惠王十五年》,有神降于莘。内史过曰:

国之将兴,其君齐明衷正,精洁惠和。其德足以昭其馨香,其惠足以同其民人。神飨而民听,民神无怨,故明神降之。观其政德,而均布福焉。国之将亡,其君贪冒辟邪,淫佚荒怠。……民神怨痛,无所依怀。故神亦往焉,观其苛慝,而降之祸。……若由是观之,其丹朱之神乎?(《周语上》,《国语》卷一页十二至十四)

《左传·僖公五年》,宫之奇云:

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左传》卷五页七)

《国语·晋语·文公四年》,胥臣曰:

亿宁百神而柔和万民,故《诗》云:“惠于宗公,神罔时恫。”(《晋语》四,《国语》卷十页二十五)

《国语·周襄王十八年》,王曰:

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服,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周语》中,《国语》卷二页五)

《左传·襄公十四年》师旷曰:

夫君,神之主也,而民之望也。(《左传》卷十五页十六)

又昭公元年,刘定公曰:

……其赵孟之谓乎?……弃神人矣。神怒民叛,何以能久。(《左传》卷二十页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