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七十七章:但是(第3/4页)

“林聪的事情,朕不会过多苛责,就让他继续在大兴县当这个知县吧,只是,诸卿可知,这次雪灾,不仅仅是京畿附近,河南,浙江,山东,都报来了灾情……”

随着天子变了脸色,底下众臣也随之打起了精神。

他们早就知道,光是区区一个林聪,肯定不足以将他们这么多重臣都召集在一起。

天子既然让他们来,说明有更重要的事要商议。

果然,不出意外的是,紧接着,天子便道。

“这般事情,肯定不会只在京畿发生,朕是想说,如果各地的地方官,都是和林聪一样做法的话,那么,今冬过后,又会死多少人呢?”

这一番话,让众臣都陷入了沉默当中。

应该说,这是一个他们从未设想过的问题,倒不是说,他们没想过雪灾会死人。

而是天子刚刚的这番道理,是他们从没有尝试过的视角。

在场有不少人,其实都是有地方经历的,或至少,也是曾经在科道任职,到地方巡视过的,所以对于地方的状况,多多少少都了解一些。

就像刚刚罗绮说的那样,林聪面对民乱的应对,其实基本挑不出什么毛病来。

作为官员,第一要旨是要维持地方的稳定,甚至于说的残酷一些,官府之所以救灾,之所以赈济灾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人活不下去了,他们会形成动乱,这种民乱一起,小则当地的主官被贬谪甚至免职,大则会导致烽烟四起,演变成各路造反。

所以,维持地方稳定,是地方官第一要考虑的事,这才是目的,少死人,只是达成这个目的的手段而已。

既然如此,那么,只要目的不变,手段自然可以变化,林聪所做的,其实就是大多数的地方官会做的事,县衙并不直接插手民乱,或者仅仅只是从旁辅助,真正办事的,是地方的乡绅商贾之家。

所谓皇权不下乡,便是这个道理,就拿这次的事情来说,老百姓当然知道,是商人在囤积居奇,但是,官府如果不插手,他们最多就是抱怨抱怨,就算是被逼急了,也是到县衙门口求告,或者是求商贾老爷们发善心。

可是,有人把这些囤积居奇的商贾给打掉了,这些老百姓,反而会聚集起来反对,因为对于他们来说,高价的薪炭也还能买得着,总比买不着强,而且,他们不敢得罪这些豪绅,因为他们知道,这些豪绅可以轻易的对付他们,但是,围堵皇庄这样的事情,却反而做起来毫无压力。

站在林聪,或者说站在一个地方官的立场上,他的目的是不起暴乱,或者说在起了乱子之后,能够将范围控制好,那么这种情况之下,笼络豪绅,反而是最便捷最好用的手段。

事实上,对于在场的一众大臣来说,他们不怎么在意刘安的手段,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也是因为,抛除掉刘安宦官的身份之外,灾年之下,拿这些囤积居奇的商贾开刀,本就是常用的策略之一。

林聪和刘安,实际上是地方官在面临灾年之下的两难抉择时,所走的两个不同的极端!

一念至此,殿中的诸臣眼中泛起一丝明悟,他们隐隐明白,天子为什么要如此小题大做,因为一个区区林聪,而将他们全都叫过来了。

这次的事情当中,天子不会降罪于林聪,因为,天下有很多个林聪,地方上的官员,不论是平时的各种徭役,刑案,民政等各种事情,都需要和当地的士绅打好关系,让他们来帮忙维持好一地的稳定。

这种情况下,在遇见这种灾年的时候,有些人会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纵容他们囤积居奇,有些人会努力争取,和这些士绅谈判,争取能够拿到平价的薪炭出售。

但是无论如何,敢直接和这些士绅商贾撕破脸皮的,终究是少数,因为这么做的代价很大,刘安就是一个例子,他收集薪炭,是为了百姓能够安全过冬,虽然说收集后的薪炭,肯定要统一调配,但是只要各处都能统一,那么,大兴县自然也不会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