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最年轻的宰相(第3/5页)

“谢如君,你活该,哈哈哈哈哈哈……”

当红娘轻描淡写地提起她做花魁的日子时,谢如君已经彻底僵硬了身躯。

没人知道谢如君是不是真的后悔了,也没人在乎。

谢如君永远地离开了上京。

从此以后,人们提到谢如君,想起的不再是“那个仪表堂堂的吏部尚书”,而是藏污纳垢的贪污犯、罪人。

谢如君虽然走了,红娘时日却也不多了。

虽然因为身体缘故,红娘只能成天躺在病榻上,可她人生中从来没有一段时光像现在这么开心过。

她总是拉着虞渔的手,让虞渔给她讲讲这六年来她在上京的种种经历,虞渔每次有空,便会和红娘一段一段地说着这些往事,直到红娘因为过度疲惫而睡着。

“我是三元及第的状元,在赵庆冉为我们这群金榜题名的考生办得迎新宴会上,我认识了赵忖,赵忖是赵庆冉的儿子,你知道吧,赵庆冉就是前丞相。

后来赵忖对我有些意思,想把我拉入赵庆冉的派系里面去。我当时不想那么快加入阵营,便拒绝了赵忖的暗示。

皇帝封我的官叫翰林院修撰,是个六品职位。

我在翰林院里做事的时候,名声很好,因为我谦逊、有礼貌、做事效率也快,不管是上面的还是下面的官员,都爱和我打交道。本身翰林院的人就只管修书和起草文案,在朝廷左右两派的斗争中,表面上是中立,实际上是两派人都看不上翰林院,所以翰林院的人各个都想升官加薪往外跑。

于是我便把翰林院的人聚集了起来,首先我把翰林院的老大收买了,手段是给他的儿子补习,你老是告诉我,拿人手软,吃人嘴短,我常常跟老大提起——手里有权力才能把内心所有的政治愿望付诸现实,不然就只能写书编书,我又时不时地夸他正直、学识渊博、为人胸怀宽广且还有政治头脑,这样的人才呆在翰林院和一堆书作伴,是在是太屈才。

他逐渐被我说动了,便真的开始准备组织起翰林院的文士们聚集起来说要‘大干一场’,而我便是他的游说代表,有时候是私下里找翰林院的官员,有时候则是在开会的时候跟他们讲主张。

慢慢的,翰林院闲散的文士们真的拧成了一股绳,想要大干一场。

翰林院老大曾经是当朝皇帝的老师,地位不低,就是没有实权。一次皇帝找他进宫答疑解惑,他顺势便把我带上了。

皇帝其实很年轻,比我大十岁,我十八岁的时候他二十八岁。

且皇帝很听劝,也挺虚心的。

在他问完我老师话的时候,就和我闲聊了几句。

他问的问题正是如何兴办天下的教育。

恰好我是三元及第的进士,这近百年来,都没人能超越我的考试成绩,所以他理所当然也问了问我的想法。

关于兴办教育的事,我见解很多,对皇帝说得头头是道,就连我的老大也听蒙了。

说到末尾,我便趁机和皇帝提起,我们翰林院的文士,都是人才,所以比起把教育的重任放到别的机构肩上,不如交给我们翰林院,且我们翰林院的工作太少,只能整天与花鸟虫鱼为伴,未免太耗费人才。

起初皇帝对我将信将疑,后来我给他看我起草的各级教育机构的示意图,皇帝看得眼睛都睁大了,当即决定让我去负责这事儿。然后我就从六品官,一跃成为了四品官。

这教育的事儿落到我们翰林院,太学和礼部都有意见。

但是老大时不时带我见见皇帝,让我向皇帝灌输分级分科教育的思想,把皇帝弄得五迷三道,完全信任了我。太学和礼部有意见也没办法,毕竟天大地大,皇帝最大,他说什么就是什么。

当然,这其中也有一小部分原因是皇帝爱听我弹琴,这都是红娘你教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