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1章 值了,有了(第4/5页)

不是说一场残酷的战斗,死伤无数,展现的就是战争的血腥残酷。杨以辰改变了这样惯有的呈现手法,规模战斗想办法呈现出对和平的渴望,一顿晚饭去呈现战争带来的残酷伤痛,不是为了可以炫技巧而这么做,是在资料收集的考证之中,一个个随之而来的小故事,给杨以辰带来的灵感,都是真实发生的,完全就是真事,自然也不存在硬塞入什么道理的意思,观众看了的观感也不会觉得太假,觉得是为了表现什么而表现什么。

那些小故事,都是发生在战争中很微小的一件事,但放在如今这个时代,那就充满了战争的时代感,那些大家觉得战争中该有的东西,都在这些剧情里体现出来,杨以辰也正是因为这些故事的灵感,给整个剧本制定了主线脉络。

他认为,一部电影的主线脉络可以不必弄得那么复杂那么高大上,不一定每个故事都得有所谓的创新,每一个人都会讲故事,却每一个讲出来的故事精彩程度不一样,一个新绝的故事点子,不是那么容易出来的,与其非得去追求新,不如将我们并没有完全做到极致满的东西,努力去补充做好,就像是战争片,过去的表达方式,趋于统一格式化,杨以辰擦着边,找寻到了一种属于他的方式,这片子,就成功了,再加上那种完全颠覆过去拍摄手法的真实效果拍摄,就连中弹的感觉,他都要求以最新模拟的感觉,让每一个演员来体验一下,如果你被打中了一颗子弹的那种疼痛感,然后记住这种感觉,在表演的时候,真正做到真实,而不是麻木或是浮夸的表演,哪怕是一个只在镜头里一闪即过面目表情的群演,他也要求有最为真实的表情反应。

除了这些,演员的表演自不用说,场面的控制也不用考虑,砸了那么多钱做出来的边边角角,足以确保整部影片在B格方面是无敌的,你要故事有故事,要表演有表演,要催人泪下或是惊喜交加的剧情也都有,那些对特效有期待的观众也得到了最极致的满足,目前世界主流的特效水准,这一次《血色二战》超出了至少几年的技术领先,花重金将Y-Y-C之外能够呈现出超前特效的技术都花钱雇佣来协助拍摄。

以点概面的方式,不是单纯杨以辰一个点,他是主线的推动者,但他也只是参与者,那些来来走走的人,就是一个又一个的点,故事没有冗长拖拉,却也没有为了推进剧情而加快推进速度,一切平稳有序,该给的剧情场次一个不少,该精简的镜头也不会多留一个,最终,在第一部结束时,这些点,汇聚成一个大家觉得不太完整的面。

这个不完整,给大家留下了充足的想象空间,发生过的历史有一点好处,那就是不需要跟大家解释为什么这个“面”感觉有些不完整,因为这个世界还没有完全展现在观众的面前,在那次战争下的世界,还有很大一部分,还没有出现。

影片结束,全场起立,响起长达五分钟的雷鸣般掌声,叫好声不断,始终充斥着掌声之中,看完了觉得精彩,第一反应想到的就是电影中那些吸引人的剧情和画面,一个个残酷而又真实、催人泪下又让人无奈的故事,以非常可观的角度拍摄出来,这一点最佳证实方式就是现场观影者,除了一些故事带有民族情结的刨除在外,剩下的,你真心是无法用好与坏善与恶来单纯的定位,因为战争从各个角度不同的去看,不单纯是以人性道德去看,不单纯以生命论评价,而是带有多方面视角和利益的去看,你会发现,想要以个对错善恶来论定,那是不可能的。

这部影片最精彩的地方不是让大家仇恨谁,而是产生了剧烈的对战争的抗拒感,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战争,对人而言,都是灾难,所损失的,远不是胜利能够弥补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