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四章 作弊日(第2/3页)

“要不,调虎离山?”

“怎么调?”

“放把火?”

张玉明狠瞪了他一眼,道:“你是不想回国了吧?”

“那怎么办?”

“是我问你们吧。”张玉明颤着道:“我熬不住夜的,快去快回。”

“要不?先回去?”

“回去?那不行。”张玉明立刻道:“林书记亲自吩咐下来的事,无论如何都要做好。”

“那再等吗?”

“等吧。”张玉明皱着眉头,冷汗直冒。

然而,他终究没有熬过后半夜,两名助手出去了一趟,无功而返,张玉明只得悻悻的回到住所,吃了些东西,就困倦的道:“你们给林书记说一下,我不行了,得先睡一觉。”

“现在去哪里找林书记?”两名助手讶然。

“总之想办法通知,找不到林书记,就找他的秘书。”张玉明说完,就把两个人从他房子里赶了出去。

中午。

苏城等人高高兴兴来到配注站,由沙鸣印指挥的工人也纷纷就列。

自从埕岛油田以后,沙鸣印依然坚持做一线工作,在勘探采油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他参加过瑟坦油田的勘探开采,也参加过俄罗斯的竞速勘探,在大华实业的“特殊贡献清单”上,沙鸣印是分值最高的蓝领,收入能与海外的一线指挥相媲美。当然,他做的比海外指挥还要多的多,像是大华实业的三次采油工艺设备的安装和调试,那就不是普通的一线指挥能做到的。

聚合物驱是一种使用化合物的技术,按照工艺要求,现场是不允许一点点聚合物泄漏的,聚合物干粉及溶液必须与空气中的氧隔离,所有设备与输送介质必须进行全方位的检测,设备温度、压力、排量、介质的温度、粘度、PH值等等都要进行控制,光是这些,就对现场的工人提出了超出一般的要求。

也是看到这些,今天来的公司代表就更多了。

越大的石油公司,他们手里掌握的油田就越多,对三次采油的兴趣就越大,因为二次采油最多只能采出40%的石油,剩下的60%的原油,只能遗憾的留在地下。那些80年代初得到的油田也就罢了,如果是70年代,乃至于60年代得到的油田,哪怕是签订超级合同,合同差不多也该到期了。

从石油公司的角度而言,自然是希望采走的原油越多越好,留给产油国的剩油越少越好。美欧的一些石油公司,其实早在五六十年代,就尝试开始了蒸汽驱的三次采油,但要想大规模的收获,目前的石油公司还没有很好的办法。

大华实业有,各大石油公司自然想知道真实与否。因此,前一天没有参与此事的壳牌、埃克森、BP、道达尔、日本INPEX等公司,全都派出了代表或观察员。

增加了一倍的旁观者,并未影响到沙鸣印的操作指挥,他汇集了各方的数据,很快高声道:“单井注入量170立方米完成,实际注入170.21立方米,注入压力10.8兆帕……注入前的含水量为65%,日均产液94吨,产油32吨,现在开始正常产油。”

他挥了一下手,磕头机就动了起来。

聚合物驱和压裂都是有时效的,进行一次就能维持相对长的一段时间,操作完成以后的采油过程,则与二次采油相似,都是一样的提捞作业。

BP公司的技术总监杜卡特盯着下面看了一会儿,问身边人道:“日均产油量准确吗?”

“准确的,我们昨天检查了油井,也找到了巴库地方的记录。”他身边的职员回答的很快。BP的组织要比那些中小型公司严密的多,收集和分析资料也要全面的多。

杜卡特微微颔首,道:“这么说,聚合物驱以前的产油量是32吨,预计增产20%的话,是39吨?”

“是的。”

“我记得,咱们采取蒸汽驱,日均产量能达到15%?”蒸汽驱是将蒸汽注入油藏中,熟化很长时间,使得油藏恢复到二次采油乃至一次采油的水平。在第一天,采取蒸汽驱的油井甚至会喷出来,不过,之后的产量会下降的很快。聚合物驱虽然也有前高后低的差异,但远没有蒸汽驱那么明显,只看第一天的产量,就能有所判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