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动乱始末 肃宗即位(第2/3页)

据许道勋、赵克尧著《唐玄宗传》第540页图所绘。

因此,太子与皇帝,只能分道扬镳。

实际上,看看前面的图和表就知道,尽管玄宗和李亨的前进速度几乎一样,走的却是两条不同的路线。皇帝走的是逃亡路线,太子走的是救亡路线。尽管李亨的才干和魄力都远不如父皇,但这一次的选择,却高下立判。

当然,李亨的正确也许是逼出来的。一开始,他也是在逃亡,既要逃离叛军的兵锋,也要逃离父皇的控制,因此头几天几乎是一路狂奔。路途之狼狈,不亚于乃父。[49]

但是到了灵武,就完全不同了。

灵武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北,开元九年(721)帝国在这里设置了朔方节度区。看看地图就知道,由北向南的黄河以东,北边是安禄山的根据地河东、范阳、平卢,中间是双方交战区,南边是洛阳和长安两大沦陷区,河西则是朔方节度区。以灵武为指挥部,朔方为大本营,东进可以直捣安禄山的老窝,南下可以收复两京,可谓左右逢源。

朔方节度区条件也好。境内有大量的营田和牧场,杂居着突厥、铁勒、党项、吐谷浑等游牧民族,以及善于经商的粟特人。因此,朔方军跟安禄山的叛军一样,也是多民族之混编部队。如果我们还知道,太子李亨曾经兼任朔方节度大使一职,便会觉得这种安排简直就是天意。

李亨也没有错过机会。

天宝十五载(756)七月十三日,也就是跟玄宗分手差不多一个月后,李亨在朔方留守官员的拥戴下即皇帝位,是为唐肃宗。当日,改元至德,因此本年也叫至德元载。[50]

这时,李亨到达灵武只有三天。

如此匆忙即位,是会引起怀疑的,这才有了煞费苦心想出的年号。至德来自《孝经》开宗明义第一章,意为最高道德就是孝。显然,肃宗需要向天下人宣示,他的称帝是为了领导平叛,以便尽快将父皇迎回长安。作为皇太子,这才是大孝,也才是至德,是没有任何道德瑕疵的正当行为。

问题在于,领导平叛与当起皇帝来,并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玄宗对此也没有明确授权,李亨反倒不无参与甚至主导马嵬事变的嫌疑。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陈玄礼向唐玄宗提出诛杀杨国忠之前,是请示过太子的,只不过太子的态度不够明朗。不明朗也可以有多种理解,比如默许,甚至是希望万无一失,或者干脆是后世史家的春秋笔法。[51]

但,陈玄礼为什么要请示太子?

没有证据显示,两人此前有过交集,唐玄宗也不会允许禁卫军司令官与皇太子眉来眼去。实际上,事变之后他们就大路朝天各走一边。陈玄礼对皇帝依然忠心耿耿,一路护驾去了蜀中。回到长安后,又被肃宗安排提前退休。[52]

陈玄礼不是太子党。

可疑的是王思礼。这个曾经主张将杨国忠劫持到潼关杀掉的高丽人,在马嵬坡事变前一天深夜来到金城,被玄宗任命为河西、陇右节度使以后又匆匆离去。问题是此人并没有遵旨履新,而是在肃宗即位后追随了新皇帝,官至司空,成为大唐开国以来唯一不曾担任宰相而位至三公的人。[53]

这就难免让人怀疑,王思礼究竟有什么特殊贡献?莫非在那不寻常的深夜,他与皇太子、高力士或者陈玄礼有过什么密谈,直接导致了第二天事变的发生?可惜,史书上一点儿蛛丝马迹都没有,我们也只能疑罪从无。[54]

可以肯定的是,陈玄礼清楚太子与杨家的关系。洛阳沦陷后,唐玄宗曾经打算御驾亲征,令太子监国。杨氏兄妹得到消息抱头痛哭,贵妃娘娘则嘴含土块,以请求皇帝赐死的方式,梨花带雨般地进行劝阻,太子监国终于泡汤。[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