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走向沉沦 藩镇割据(第2/4页)

安史系镇区的统治系统,是军政合一的。节度使是最高军事长官,也是最高行政长官。他的军队遍布全区,由私人任命的镇将来率领。镇将的部属,也是私人的。因此,镇将强悍,就能更换统帅;统帅强悍,就能对抗中央。中央系的节度区虽然没有这么蛮横,却也未必一定听话。[12]

藩镇,差不多是“半独立王国”。

这就有点像东周,却比东周混乱。东周至少讲规矩。天子与诸侯,诸侯与大夫,都是有着法定程序和制度保障的封建关系,谁都不能自说自话地当起诸侯和大夫来。此时的节度使却可能由镇将拥立或驱逐,全凭武力和实权说话。中央政府则只能在事后追认,完全是橡皮图章。

显然,中央系也好,安史系也罢,都是军阀。

是军阀就会混战。实际上,安史之乱后,受到重创的唐帝国之所以没有立即灭亡,原因之一就在于这些军阀们自己要混战,谁也不能一家独大,谁也不能一统天下。因此哪怕灭了大唐,造就的也只是分裂状态的五代十国。那可是一桌五道主菜轮流上,周围摆了十碟凉菜的宴席。

其实,这种闹剧在中唐就已经预演过。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十一月,河北四个藩镇一齐宣布独立,或称孤,或道寡。雪上加霜的是,被朝廷寄予平叛厚望的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也跟着反了,还被那四个人怂恿着要称帝。[13]

强悍的李希烈是安史系藩镇李忠臣的养子。而且,就像黑社会里经常会发生的故事一样,他在羽翼丰满之后驱逐了养父和主帅,自己当起节度使来。对此,朝廷一点脾气都没有就给予了追认。这次他把事情闹得更大,帝国政府也仍然忍气吞声,只是派了一位德高望重的大臣去“宣慰”。

这位大臣就是颜真卿。

◎五代十国的分裂形势

五代 国家 都城(今) 开国帝王 年代 亡于
后梁 开封 朱温 907—923 后唐
后唐 洛阳 李存勖 923—936 后晋
后晋 开封 石敬瑭 936—947
后汉 开封 刘知远 947—950 后周
后周 开封 郭威 951—960
十国 南楚 长沙 马殷 927—951 南唐
吴越 杭州 钱镠 907—978
前蜀 成都 王建 907—925 后唐
扬州 杨行密 902—937 南唐
北汉 太原 刘崇 951—979
南汉 广州 刘䶮 917—971
荆南 江陵 高季兴 924—963
福州 王审知 909—945 南唐
后蜀 成都 孟知祥 934—965
南唐 南京 李昪 937—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