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一) 百年孤独(第3/4页)

画外音: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恐怕很难找到第二位象诸葛亮这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丞相了。他的政治韬略让他走出茅庐,辅佐刘备,他又顾全大局承认孙权称帝,恪守与东吴修好。刘备去世以后,他又辅佐幼主刘禅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为己任,实行联吴抗魏战略,并亲自率师数出祁山攻打曹魏。在对内治理上他事无巨细,事必躬亲,然后就在诸葛亮事无巨细,事必躬亲的背后,又留下了一个大权独揽,架空刘禅的说法,因此这一对君臣关系就变得十分微妙。那么诸葛亮是否真的架空了皇帝?他又是否真的大权独揽呢?这也就成了诸葛亮身后的第三个谜团。

第三个,专政之谜。前面我们已经讲过了,诸葛亮这一生第一件辉煌的事情就是出山以后,促成了孙刘联盟,但是赤壁之战以后一直到夷陵之战,我们基本上听不到他的声音,真正的大展宏图是在刘备去世以后,刘备去世以后诸葛亮全面接管了蜀汉政权。按照《三国志》的说法“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就是军、政的所有的事情,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都要诸葛亮拍板,都是诸葛亮一个说了算,这叫做大权独揽,而且架空皇帝。这在中国古代也是很忌讳的一件事情,因此历史学家对此要作出自己的解释,就觉得非常为难,解释无非是两种:一种是刘禅弱智,但是看过《非常君臣》一集的观众朋友们应该认同我的一个观点,刘禅并不弱智。另一种观点是诸葛亮贪权,但是事实证明他也并不贪权,他没有象曹操一样把自己的相位又传给自己的儿子,怎么解释呢?只能解释为他太负责任,他是不放心,他不放心把这么大的事情交给别人去做,这是一个能力强的人常常会有的心理,一个能力太强了以后,他就不放心别人,所以他到了事必躬亲的程度,他在北伐军中和司马懿对垒的时候,司马懿问蜀国的人说你们丞相最近怎么样啊?蜀的人说我们丞相每天吃东西吃得很少,但是工作做得很多,但凡是打二十军棍以上的都要亲自主持。司马懿说他快死了,这个事情也是有争议的,首先是有人不同意,说这不可能,一个做丞相的,做总司令的人下面打二十棍子他去数,那不等于一个做总经理的发工资的时候到财务科去数钞票吗?那可能吗?还有一种说法,说那如果是可能的话,说明他管理能力不行,完全不符合管理学的这个法则嘛,你管成这个样子,难怪你后继无人吗,什么事都你一个人做了,别人得不到锻炼,得不到成长嘛,那么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我认为这个事是可能的,但不是每个二十军棍都去数,每打二十军棍都去数,那是数不过来的,是什么呢?偶然去一下,为什么要偶然去一下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他的法制,因为法制的建设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执法,你立了法你不能执法或者执法不公平,或者执法不严明,你的法制都会流产,你知道他那二十军棍怎么打,全在打人的那个人,他要恨这个人,两棍子就能打死,他想包庇这个人打二百棍他都不疼,这种事情当然我们现在没有证据,但是以今度古想当然耳,想当然那个时候可能也有一点,偶然去看一下,就象微服私访一样,而且自己作为丞相为下面作出一个表率来,一个领导如果是这样子来抓工作的话,下面一般工作就会比较好。所以我觉得呢,这个事情表现出他鞠躬尽瘁的负责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己这八个字见于《后出师表》,《后出师表》是不是诸葛亮写的学术界有争议,我也不参加这个讨论,但是我的观点是即便《后出师表》不是诸葛亮写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八个字仍然足以代表他的精神,他确实是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人,是一个非常负责任的人,这也是他英年早逝的原因之一,实实在在地讲是累死的。所以我希望我们不要在他身上再增加负担,让老人家再累死第二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