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人满为患的小岛(第4/6页)

虽然英国港口也做一点儿渔业贸易,但是内地绝大部分土地当时是以农业生产为主,在那之前数百年一直如此。大自然非常青睐这块土地,使它特别适合畜牧业发展,多沙石的土壤虽然不宜种谷物,但却能生长茂盛的青草,饲养牲畜。

英国全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不断地刮西风,给这里带来丰沛的降雨。如果有人曾在冬季去过伦敦,就不能不想到那连绵不断的阴雨。正如我介绍北欧各国时所讲,现在的农业已不再完全依赖大自然。虽然那时我们还不会人工降雨,但是化学工程师们已经教会人们如何克服各种自然灾害,而在乔叟(英国诗人,人文主义的最早代表——译者注)和伊丽莎白女王(英国都铎王朝女王,在位时建英国海上霸权——译者注)的时代,人们将一切自然灾害全看成是上帝的旨意,根本无法违反。这个岛的地质结构也使东部的土地所有者们受益匪浅。英伦三岛的横断面看上去就像一只巨大的汤盘,略有倾斜,西部高高翘起,东部舒缓平坦。这是由于不列颠岛的前身是一块古老的大陆的一部分,东部最古老的山脉都被风雨销蚀殆尽,而西部年轻的山脉却仍屹然挺立,再过1000万年或更久的时间才有可能被海潮和飓风磨平。这些年轻的山脉蜿蜒着一个叫做威尔士(凯尔特语中少数几个幸存的词汇之一)的地方,这些大山像一道屏障,保护着东部的低地免受大西洋狂风暴雨的侵袭,使得东部大平原享受着宜人的气候,不仅适合发展种植业,还适合发展畜牧业。

由于汽船的发明,我们可以从阿根廷或芝加哥订购粮食,冷藏法的广泛应用又使冻肉可以从世界的一端运到另一端。富裕国家都不必再完全依赖本国的农田养活自己的国民,但是100年前,那些粮食供应商还可以支配整个世界。只要他们锁上粮仓的大门,数百万人就会慢慢地饥饿而死。英国却无饥馑之忧。躺在南面的英吉利海峡、西面的塞文河(这条河把威尔士与英格兰隔开,最后流入英吉利海峡)、北面的亨伯河与默西河以及东面的北海怀抱之中的不列颠大平原,就成为英国最重要的地区,给这个国家供应着丰富的食品。

如果英吉利海峡干涸

当然,我所说的这块“平原”和通常意义上的平原并不完全一样。英吉利的中央大平原不像美国堪萨斯大平原那样平坦得如同一块烙饼,而是像一幅卷曲的风景画,起伏不平,跌宕有致。在平原中间流淌着泰晤士河,它几乎和哈得孙河一样长,达215英里。这条河发源于坎特伍德山,一个盛产绵羊的地区。这里还有一座著名的城市——巴斯。早在罗马统治的时代,那些受尽英国“饮食折磨”的人就常来这里,在热滚滚的钙钠矿泉洗完澡后,再继续吃一些半生不熟的牛排和蔬菜,以“增强”他们的体质。

泰晤士河流经奇尔顿山和怀特霍斯丘陵之间,为牛津大学的划船比赛提供了足够方便的河水。最后,这条河就进入位于东盎格鲁山与北当山之间的泰晤士河谷。如果不是连接大西洋与北海的多佛尔海峡将这部分白垩石地区拦腰斩断,泰晤士河有可能一直流向法国。

就在这条河上,屹立着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伦敦的诞生绝非偶然,也不是统治者异想天开的产物,就像罗马或者其他许多已经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城市一样,它之所以出现在这里,完全是由于经济的需要。为了使南北交通不必受制于那些无耻的渡船夫,人们决定在河上建一座桥。桥址选择在河运的终点处,河面又不很宽,足可以让2000多年前的建筑师造出一座安全稳固的桥梁,使商贾、货物可以轻松渡河。伦敦城就出现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