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上骏马,带上豹子,一起来体验大唐最流行的户外运动吧!——贵族狩猎(第2/4页)

草里蹿的打猎用宠物,常见的也就这三种了。您仰躺在地下,抬起下巴望天。天空里还飞着大大小小好多种鸟啊。这些是猎物呢,还是人工驯养的打猎用宠物?

空中一声清唳,一头白色大鸟伸直了脚爪,向着您脸上一对乱转的眸子直插下来。离得近了,您都能看清这鸟比鸽子略大一号的身材,双翅扑展开比您的肩膀宽一些,黄喙灰钩似铁狠狠啄下来。啊,别看了!赶紧打个滚躲开它要紧!

您身边的猞猁同学“嗷呜”一声怒吼,直起身子,一个巴掌扇过去,成功地抽开了来捡便宜攻击您的……那只扁毛畜生叫什么来着?

您记好了,那种小体型的,叫“鹞”,是一种短翅飞禽,唐朝人养它用来抓鹌鹑和一些灌木丛小鸟。严格来说,这种鸟也是鹰属的,但是要比真正的猎鹰小得多,也幸亏如此,唐朝人尊崇的“天可汗”陛下才免遭开肠破肚的惨剧。

事情是这样的:出身军事贵族家庭,最喜欢纵马斗鸡打猎玩鸟的李世民陛下,有一天得到了一只好鹞子,正把在臂上玩,忽听通报说魏徵老先生来了。为了避免被魏唐僧唠叨砸砖,李世民同志赶紧把鹞子塞自己怀里藏起来(古人的袍子宽大……)。本来指望老魏说完事就走,没想到魏老同志眼尖得很,早看见李世民这小子袍子下面揣着活物动来动去的,不用说肯定又是啥玩物丧志的东西。

我叫你玩!魏唐僧超水准发挥,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地念,不顾皇帝陛下脸上一阵青一阵红一阵白,好似内急模样,一直念到自己过足了嘴瘾,才施施然告辞离去。李世民赶紧把鹞子掏出来看,已经闷死了。[74]

这个故事呢,在各种转述中,常常被误传为“李世民把一只猎鹰藏到了怀里”,但如果真是大块头的凶猛猎鹰,而不是小鹞子,那故事的经过和结局会变成这样:“太宗得鹰,绝俊异,私自臂之,望见郑公,乃藏于怀。公知之,遂前白事,因语古帝王逸豫,微以讽谏。语久,鹰癫狂求存,徵语不时尽,太宗肚腹溃破而崩。” 

如果您穿越到贞观年间的宫廷里,不但能围观动物杀手李魏二人闷死鹞的现场,还可能见到李世民陛下豢养的另一只很有名的大鸟,一只叫“将军”的白鹘。

“鹘”是比“鹞”大一号的驯鹰类,黑眼长羽,用来捕捉苍鹭等大鸟以及野鸭、水禽。李世民的这只“将军”,浑身白色,近世被称为“格陵兰鹘”,可能是北方贡品。这鸟的特长是很会溜须拍马、邀功请赏,常常把猎物一直追击驱赶到李世民所居的宫殿前,当着主人的面击杀猎鸟,据说李世民为此把居殿命名为“落雁殿”。

更神奇的传说里,“将军”还会替主人送信,李世民在长安给它绑上信,该鸟就直飞洛阳,落到李世民爱子魏王李泰面前,等李泰写好回信,该鸟再替李泰将信送回长安给李世民,一天能往返好几次。[75](李世民:没电话、没手机、没E-mail、没QQ的,不用这个鸟,你让我用啥?)

其实呢,贞观年间唐朝还比较穷,玩乐的东西算是少的。如果您想领略真正的富贵风流气象,应该穿越到玄宗的开元天宝年间,李隆基这个败家子富八代才是最会玩也最敢玩的。像您这种驯养猞猁的“狸奴”,很容易在皇家的“闲厩”里混口饭吃。

“闲厩”里包括五坊,其中有上面说过专养犬的“狗坊”,也有“鹞坊”“鹘坊”。剩下两坊是啥呢?其一是“鹰坊”。

“鹰”的体型比“鹘”稍大一些或者差不多,区别是“鹘”一般是黑眼睛,而“鹰”是黄眼,又称“苍鹰”,可以捉野鸡和兔子。上等的鹰或者黑色,或者白色,玄宗的子侄们养的好鹰被唤为“决云儿”。

唐朝出产鹰鹘的最重要地区,是我国东北地区以及朝鲜半岛。玄宗年间那里的“渤海国”和“新罗国”,经常向长安进贡各种神骏的鹰鹘。唐人窦巩写过一首《新罗进白鹰》诗:“御马新骑禁苑秋,白鹰来自海东头。汉皇无事须游猎,雪乱争飞锦臂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