吓死你不偿命,秦琼、敬德的门神工资——公务员收入(第2/4页)

您的第二大收入项目,叫“职田”。

“职田”就是朝廷给官员们发的土地,让他们雇农民来种地,自己收地租来作为工资补贴。职田的数量,当然也是根据官员等级来分发的,不过这个就不是按“散官”等级来算,而是按“职事官”算的。

职田的数量,同级京官和地方官也不同,但是这回反过来了。因为京城仓库多、人均耕地少,所以京官的职田比较少。而地方上闲置耕地较多,所以地方官分到的职田就多,正好可以补贴少拿禄米的心理不平衡感。

京官职分田列表如下:

一品官1200亩,二品官1000亩,三品官900亩,四品官700亩,五品官600亩,六品官400亩,七品官350亩,八品官250亩,九品官200亩。

外官职分田列表如下:

(地方职事官没有一品官)二品官1200亩,三品官1000亩,四品官800,五品官700亩,六品官500亩,七品官400亩,八品官300亩,九品官250亩。

您的职事官是“秘书省校书郎”,正九品上阶,能分到200亩职田。不过,我问问您,这200亩地,您能自己种吗?不能吧?肯定得租出去当地主,那么一年能收多少租子呢?

唐朝廷规定,职田收租不能超过每年每亩6斗粟。就按一年1亩田6斗粟来算,您这项收入是1200斗(120石)粟子。

为了您最后方便计算一年总收入,我们最好把您的所有收入都折换成大米。按唐朝的官方比价,粟2石=稻3石=米1.2石,职田收入120石粟=72石大米。

看看,您的职田收入比禄米收入还要多呢,感觉到受鼓舞了吧?别着急,下面还有呢。

您的第三大收入项目,叫“月俸”。

“月俸”这项比较麻烦,因为一开始主要是发肉鱼、果菜、香皂、洗发水、笔墨纸砚等实物,当然也发钱。后来大家都觉得发钱最合适了(在商品经济发展得越来越好,用钱买东西越来越方便的情况下),于是朝廷也定了章程,规定每个月按等级给官员们发钱或者相当于这么多钱的实物。

京官的月俸收入如下:

一品官11贯钱,二品官9贯钱,三品官6贯钱,四品官4.2贯钱,五品官3.6贯钱,六品官2.4贯钱,七品官2.1贯钱,八品官1.85贯钱,九品官1.5贯钱。

按您那“将仕郎”的九品散官品级,您每个月能领到的福利钱物,大概相当1.5贯钱,那么一年就能领到18贯钱。

要把钱折算成大米的话,18贯钱能买到多少大米呢?

据说唐代中叶(开元天宝年间)正常的米价是斗米20钱,石米200钱,但是贞观四年(632)以后,似乎一直到高宗前期,二十多年间米价都在极低的情况下运行,贞观四年斗米3~4钱,贞观八九年(636—637)斗米4~5钱,贞观十五年(643)斗米2钱,高宗永徽五年(654)斗米4钱,麟德三年(666)斗米5钱……目前暂且算初唐平均斗米10钱吧?1石=10斗,1000文钱=1贯,也就是说1贯钱=10石米。 

18贯×10石米=月俸年收入为180石米,比禄米和职田收入加起来还要多哟!

地方官的月俸嘛,我们就不细说了。因为前期地方官的月俸基本上由本地财政收入的多少来决定,同级的官员,因为所在地区不同,福利收入差距就非常大。

您的第四项收入,也是作为中低级官员的最后一项主要收入,叫“力课”。

这玩意儿可能会让您略有不适感,因为这个收入的内容,是活生生的精壮汉子的劳动服务。

唐朝的百姓男丁,每年除了种地交租子交粮食以外,理论上还要服役,即给官府免费出力气干活。到官员们家里来看家护院、站岗放哨,官员们出行的时候前呼后拥当卫兵,也是他们服劳役的内容之一。

服这些劳役的男丁,根据品级和位置不同,分别叫防阁、庶仆、白直、执衣等等,为简单起见,我们一律管他们叫“役力”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