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编 重振传统节日体系(第3/7页)

中华年迎春生命的萌发
元宵迎春生命的起步
清明春生生命的传承勃发的少年
中华母亲节母教子孝生命的养育
端午夏长生命的成长和保健快长的青壮年
七夕成熟生命的茁壮和婚恋长成的青壮年
中秋秋收生命的成就有成的中年
中华教师节尊师爱生生命的教育
重阳敬老以及人之老生命的登高熟年转老年
除夕冬成生命圆满育后人安享的老年

增强人伦主题节日形成九大节

中华传统节日,感自然节律而起,孕人文精神而丰。它从历史长河中走来,不断融入人文内涵。

在精神文化层面,西方文化重宗教,中华文化重人伦。这也体现在传统节日文化中。西方传统节日大都与宗教有关,英文holiday或holyday一词是“神的日子”或“奉献宗教的日子”,如圣诞节是庆祝耶稣诞生的节日,复活节是纪念耶稣复活的节日等等。

中国是无“国教”,而有“国德”:没有国人普遍信仰的宗教,而有国人普遍崇尚的伦理道德。西方提到信仰,首推宗教信仰;儒家提到信仰,首重人伦道德。最明显的物态表现如:西方传统的村镇设教堂,我国传统的村镇有祠堂。祠堂记录着血缘传承、伦理次序,是伦理文化的载体,尤其在我国南方非常发达,至今很多年轻人成婚要进祠堂。

在中华文化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是上帝造人,人是娘生父母养的,是祖宗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所以华人特别感恩父母和祖先,所谓“慎终追远”的“追远”,就是一代一代追寻上去,追本溯源,寻根问祖,认祖归宗。这就是寻根意识,敬祖意识,“祖宗崇拜”。华人的人生价值观之一是光宗耀祖,至少不辱没祖宗,不做对不起祖先的事。连祖宗都忘了,叫“数典忘祖”,这是不齿于人的。这种以血缘亲情为根基生发出来的感情,是与生命意识血肉相连的感情,是植根在人性中的感情,是最自然的感情,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比那种以利益为权衡的感情,要崇高得多。这种意识代代相传,不断强化,积淀成伦理型的中华文化,最注重人伦道德。由这种人伦文化熏陶,形成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流淌在华人的血液中,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铸成中国心、中华魂。无论走到天涯海角、异国他乡,永远保持着中国心,永远是中华儿女、炎黄子孙。华人都同种同祖、同根同源,血浓于水!

华人把祖传姓氏放在个人名字之前,而不像欧美那样把自己名字放在最前头,这也是华人文化心理结构的一种反映。而死后如果有魂灵的话,也不离开家庭,而是世世代代地坚守住家庭,护佑着子子孙孙,至少逢年过节必回家与子孙团聚、接受子孙的供奉。所以传统家庭家里都设祖宗的牌位,让祖宗有个位置,至少反映自己心里有先人的位置;逢年过节要上供,至少是反映自己不忘先人。笔者到台湾看到三个亲戚家里都有祖宗牌位,令人十分感动。

在文化系统中,伦理道德是对社会生活秩序和个体生命秩序的深层设计。中国哲学是伦理型的,伦理道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和优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伦理道德是做人的根基,我们以伦理道德作精神家园,我们的精神家园不在彼岸的天堂,而在此岸的天伦。天伦之乐,这是华人的“福”,华人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