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梨花风起正清明:清明四重奏(第4/7页)

二战之前,欧洲学者曾经探讨,世界四大古文明为何只有中国文明屹立至今?结论“可能是中国人特别重视家教”。确实,中华民族的家教文化非常发达,家训、家诫、家规、家范、家诰、家书、弟子规、诫子书、治家格言等等,载体繁多,需用心梳理总结,这里先讲一下家谱。

国史的容量毕竟有限,于是又创造了史乘文化系列:大者有国家的正史、断代史;中者有府、州、县各级的地方志书;小者到了社会的细胞家庭,有族谱、家谱,还有个人传记、行状、墓志,都记录人的懿行嘉言,留名传后。一般人进不了国史、方志,也可以在自己家族文化中留下道德精神,积淀成家风祖德,与血统一起传留后代子子孙孙,绵延不断。传统的家谱、行第谱,经过改造是个容量很大的载体,可以满足每家每户的需要,可以记载每个平民百姓的懿行嘉言,使之流芳后代,成为家庭的文化传统,借以激励生人,教育子孙。许多老同志写下回忆录,也起同样作用。

像春节、清明节这样的传统节日,正是进行家庭文化建设的契机。借家谱这个载体,人们可以把个体生命置于祖辈代代相传的生命长链之中,作为长链的一环而找到自己的位置,也找到精神安顿。不忘往者,激励生者,培养来者。纪念先人同时也是希望后人不忘自己、纪念自己,这种意念也就会激励自己,提升生命价值,延伸精神生命。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立功、立言,而立德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古人把它置于“三不朽”的首位,也成为家风家教的首重。通过清明节的缅怀先人,不仅获得生死情感的宣泄,而且促进道德生命的传承。几年前笔者就呼吁要借重清明等传统节日,建设家庭文化。这不仅是传承家风的需要,而且是中华民族重振伦理道德的需要。因为:

第一,重振伦理道德必须接地气,贴近百姓生活。不要天马行空,要从百姓的日用伦常抓起,重视每家每户的家庭伦理道德建设。所以,不仅要有“顶层设计”,而且要有接地气的“底层设计”、“分层设计”。

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

第二,重振伦理道德必须续根脉,继承传统美德。不搞移栽另种,要与传统美德的根脉相衔接才能成活。必须激活潜藏人们心中的传统美德的基因,唤醒传统美德的记忆。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主流媒体正在热议家风,这确是个传统人伦文化积淀在当下现实中的激活点,也是思想道德建设贴近生活贴近百姓的连接点,怪不得会引起广泛的关注。我们可以趁势在清明节再加一把火,让人伦文化家庭文化建设之火烧得更旺。

对于人伦文化家族文化及其载体,过去有所顾忌,一忌封建族权作祟,二忌迷信色彩。如今,已基本铲除封建族权的根,翻不起大浪,负面作用已大大减弱而正面作用可以大大发挥。清明节的种种仪式和载体,由于传自科学不发达的时代,其中确有“非唯物”、“非科学”的载体和方式,这就需要我们“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工作。就以祭祖而言,也不是简单地恢复原状,而是有所扬弃有所发展。钱文忠说:

以我们吴越钱氏为例,近年已经恢复了祭祖时奉颂《钱氏家训》的仪式。为了便于今人记诵,古老的《钱氏家训》采用了新的形式,分为“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四章。“个人”章强调“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家庭”章强调“父母伯叔孝敬欢愉,妯娌弟兄和睦友爱”;“社会”章强调“信交朋友,惠普乡邻”;“国家”章强调“执法如山,守身如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