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六 历书第四(第2/6页)

这以后,战国诸雄并争,他们只关心建立强国,战胜敌国,或是替他们的盟友救急和解除纠纷,哪里会想天文历法的事情!当时只有邹衍潜心研究,创立五德循环学说,提出五行相胜,阴阳消长的理论,受到各诸侯国的重视。当强秦在征灭六国时,战事频繁,它建立统一的国家以后,也因建国时间还短,顾不上制定新的历法。但他们十分相信邹衍的理论,并按他的理论推断出秦国获得了水德的瑞兆,命名黄河为“德水”,沿用以夏正十月为正月的历法,崇尚黑色。而他们历法的具体推算和闰月安排是否准确妥当就不仔细考虑了。

汉朝初兴,高祖刘邦就说“是北方黑帝助我夺得了天下”,也自认为是获得了水德的瑞应。虽然大臣中有像张苍等学过天文历法的人,但他们都附和汉高祖的看法。当时天下初定,首要的任务是建立国家的基本规章制度和法令。不久吕后又当了政,都顾不上历法的事情,所以仍承袭秦的历法和朝服的颜色。

到了汉孝文帝的时候,鲁地一个叫公孙臣的人按五德循环说向皇帝上书,他说:“按邹衍理论,汉得到的是土德而不是水德,所以应当更改历法的历元,制定新的历法,更换朝服的颜色。一定会有瑞应出现,那将是一条黄龙。”皇帝交丞相张苍研究这件事,学过律历的张苍认为不是土德,压了下去。后来有人说在成纪出现了黄龙,合了土德的瑞应,张苍不得已上书自请罢黜,他的论获水德瑞兆的著作也没有写成。另一个叫新垣平的说他已见到符应土德的瑞气,再次提出改历和更换服色的建议,受到皇上赏识,后来他自己作乱,孝文帝就再也不过问制历、改服色的事情了。

当今皇帝即位后,招聘方士唐都,负责观察天象预言吉凶的天部;招用来自巴郡的落下闳,负责运转浑天仪测天,推算日月星辰制历,得到太阳各月位置的度数及正月安排都与夏历类似的历法。于是就改元,更换官号,到泰山封禅。并诏告御史说:“过去司天官吏就说星辰度数还没有测定,曾广泛征求能测定星度的人,可惜结果和实际天象不符。听说以前黄帝制历和季节相合而能循环无穷,用实际天象检验历法,审定音律清浊,起用五官分头负责时节,建立节气度数和对应物候。不过这已经是很久远的事了。因典籍缺佚,乐理废弛,所用律历失传,我也深感遗憾,恐怕是不能搞清楚了。现在的历法经过周密的测量和运算,符应了土德胜水德的学说,顺理成章地得到采用夏正的历法,黄钟为宫声,林钟为徵声,太簇为商声,南吕为羽声,姑洗为角声,从此以后,节气又正确了,音律又清明了,各种名称都和实际相符,以甲子日和冬至相合为历元,则阴阳交替有规律;十一月甲子日又恰逢朔日而节气交冬至,正是改历换元的好时机,于是决定改元封七年为太初元年。年名‘焉逢摄提格’,月名‘毕聚’,日期为甲子,夜半时是朔日的开始,节气交冬至。”

历术甲子篇

太初元年,年名“焉逢摄提格”,月名“毕聚”,日期为甲子,夜半是朔日的开始,节气交冬至。

日在正北,冬至在子时

本年平年十二个月

按照朔法推算,无剩余日数,无剩余分数;

按照至法推算,无剩余日数,无剩余分数;

太初元年甲寅岁(焉逢摄提格)。

本年十二个月

朔法推出剩余五十四日,三百四十八分;

至法推得剩余五日,八分;

太初二年乙卯岁(端蒙单阏)。

本年闰年十三个月

朔法推得剩余四十八日,六百九十六分;

至法推得剩余十日,十六分;

太初三年丙辰岁(游兆执徐)。

本年十二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