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十 乐毅列传第二十(第2/3页)

我无能,不能尊奉大王的命令,来顺从您的意愿,恐怕伤害先王的英明,有损您的道义,所以逃跑投奔赵国。现在您派人拿我的过错责备我,我恐怕您的侍从人员不能体察先王之所以畜养、宠幸我的道理,又不明白我之所以奉事先王的心意,所以冒昧地用书信作答。我听说圣贤的君王不把俸禄私自给自己的亲信,那些功劳多的人就奖赏他们,那些才能相称的人就任用他们。所以考察才能以后授给官职的,是成功的君王;品评德行以后结交朋友的,是成就功名的士人。我私下观察先王的做法,表现出有高于当代君主的思想,所以借替魏国出使的机会,得以亲身到燕国受考察。承蒙先王错爱举拔了我,让我厕身于宾客之中,位于群臣之上,先王不和宗室长辈商议,就任命我做亚卿。我私下缺乏自知之明,自以为奉命接受教诲,可以侥幸无罪,所以接受命令而不辞让。先王命令我说:“我对齐国有深仇大恨,不计较国力轻重强弱,而要以向齐国报仇为己任。”我说:“那齐国,有霸国余留下来的基础,有取得过巨大胜利的遗存事业。兵器精练,战术娴习。大王如果要攻打它,一定要跟天下其他国家共同对付它。跟天下其他国家共同对付它,没有比联合赵国更为有利的了。而且淮北地区、宋国旧地,是楚国和魏国想要的地方,赵国如果答应联盟,并约定四国共同攻打它,齐国就可以彻底打败。”先王认为有道理,就准备好符节信物派我南下出使到赵国。我回国汇报后,就出兵攻打齐国。凭着上天的公道,先王的神灵,黄河以北土地上的兵士追随着先王都集中到济水岸上地区。济上的军队奉命追击齐军,把齐军打得大败。轻装精锐的士兵,长驱而入齐国的国都。齐王逃跑到莒城,仅仅只身幸免于难;而珠玉财宝、战车兵甲、珍贵礼器全部没收归入燕国。齐国的礼器陈设在宁台,大吕钟陈列在元英宫,原来属燕国的大鼎又回到了室,燕都蓟丘所种植的竹子是从齐国的汶水移植来的,自从五霸以来,功绩没有人能比得上先王的。先王心里感到满足,所以划分土地封赏我,使得我也能跟小国诸侯一样。我私下没有自知之明,自以为奉承命令接受教导,可以侥幸无罪,因此接受使命而不推辞。

我听说贤能圣明的君王,功业建立以后不废弃,所以留名青史;有远见的士人,名声取得以后不败坏,所以传扬后代。像先王报仇雪恨,平定了拥有万辆战车的强国,没收了八百年的积蓄,到了他长辞群臣的时候,遗留的政教没有衰败,执掌政权、担任职事的臣子,修明法令,安抚王孙,恩泽推广到普通百姓,这种功勋,都可以教育后代。我听说,善于开创的人不一定善于完成,有好的开始不一定有好的终局。从前伍子胥的进谏被吴王阖闾采纳,因而吴王远征到郢都;吴王夫差不以他的进谏为是,赐给他皮袋自杀,让他的尸体漂浮到江里。吴王夫差不醒悟他先前的意见可以建立功业,所以把伍子胥沉江而不后悔;伍子胥不能预见不同君主有不同器量,因此直到沉江之后阴魂还不散。避免身死,建立功勋,来证明先王的功业,是我的上策。遭受侮辱的议论,败坏先王的名誉,是我最害怕的事。面临不可估量的罪过,还用侥幸的心理谋求利益,这是按理不敢去做的事。我听说古时候的君子,断交以后彼此不说对方的坏话;忠臣离开本国以后,不为自己的名声辩白。我尽管不才,但也多次向君子领教过了。我担心侍从的人讨您亲近的说辞,不体察亲疏远近的行动,所以大胆呈上书信让您知道这件事,希望大王留意这些。

从此燕王又用乐毅的儿子乐间作昌国君;而乐毅来来往往重新和燕国通好,燕、赵两国都用乐毅作客卿。乐毅死在赵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