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十八 蒙恬列传第二十八(第2/2页)

胡亥不听从进谏,却派遣御史曲宫乘坐驿车前往代地,命令蒙毅说:“先主想要立太子,而您却非难他。如今丞相认为您不忠诚,罪过牵连到您的家族。我不忍心,只赐您一死,也算是很幸运了。您自己考虑这件事吧!”蒙毅回答说:“如果说我不能得到先帝的欢心,那么我从年轻时开始做官,顺从先帝的意旨而得到宠幸,直到先帝去世,可称得上能了解先帝的心意吧!如果说我不知道太子的才能,那么太子独自跟从先帝,周游天下,宠幸远远超过各位公子,我没有什么怀疑的地方啊!先帝选立太子,是考虑多年的结果,我还有什么话敢劝谏,还有什么计策敢谋划!我不敢用粉饰言辞来逃避死罪,只是因为牵累到先帝的名誉感到羞耻,希望大夫加以考虑,使我能死于罪有应得。况且顺理成全,是道义所推重的;严刑诛杀,是道义所唾弃的。从前秦穆公用三位贤臣殉葬,判处百里奚以不恰当的罪名,所以谥号命为缪。秦昭襄王杀死武安君白起,楚平王杀死伍奢,吴王夫差杀死伍子胥:这四位君王,都是大错特错,所以天下人都非议他们,认为这几位君王是不贤明的,因此他们在诸侯国中声名狼藉。所以说,用道义治国的人不杀害无罪的臣民,而刑罚也不加在无罪者的身上。希望大夫留意!”使者知道胡亥的意图,不听蒙毅的话,就杀死了他。

二世皇帝又派遣使者到阳周,命令蒙恬说:“您的过错够多了,而您的弟弟蒙毅有大罪,依法牵连到内史。”蒙恬说:“从我的祖先,直到子孙,在秦国建立功业和信誉已经三代了。如今我统领三十万大军,虽然身遭囚禁,但我的势力足够背叛。然而我之所以自知死定了还遵守节义,是因为不敢玷辱祖先的教诲,而且不忘怀先帝。从前周成王刚登位的时候,还是襁褓中的一个幼儿,周公姬旦身背着他朝见,终于平定了天下。等到成王有病很危险的时候,周公姬旦自己剪下指甲来投入黄河,说:‘君王年幼无知,是我姬旦管事。如果有罪过,由我姬旦承受那祸殃。’于是把话记录下来,收藏在档案馆里。这可说是竭尽忠信了。到了周成王能够治理国家时,有奸臣说:‘周公旦想要作乱已经很久了。君王如果不加防备,必定会有大变故。’成王就非常恼怒,周公姬旦逃奔到楚国。成王到档案馆察看,得到了周公姬旦投指甲入黄河时的祷辞记录,就流着眼泪说:‘谁说周公旦想要作乱呢?’他杀掉了进谗言的人,而让周公姬旦回来。所以《周书》上说:‘一定要三番五次地复议。’如今我蒙氏家族,世代尽忠朝廷,没有二心,而事情结果竟然这样,这一定是因为乱臣倒行逆施,凌驾王室之上的结果。周成王虽然有过失但能补救,终于使周朝昌盛;夏桀杀死关龙逢,商纣杀死王子比干而不后悔,终于身死国亡。所以我认为犯了过失可以补救,听从劝谏可以觉醒。三番五次地审察,是先贤的方法。我所说的话,并不是用来求得免于追究罪责,而是将要为忠言直谏而死。希望陛下能为千万百姓考虑遵从的道路。”使者说:“我受命来对将军执行刑法,不敢把将军的话转达给皇上。”蒙恬深深地叹息说:“我对上天有什么罪,无罪却得死吗?”很久,他又慢慢地说:“我蒙恬的罪过,本来就该死了!从临洮连接到辽东,筑城墙,挖壕沟,长达一万多里,这中间不能没有切断地脉啊!这就是我的罪过。”于是吞毒药自杀了。

太史公说:我到北部边境,从开辟的直道回来,沿途看到蒙恬为秦朝构筑的长城、堡垒,劈山填谷,连通直道,这本来就太轻视百姓的财力了。当秦国刚刚吞并诸侯的时候,天下人心还没有安定,战争的创伤还没有痊愈,而蒙恬身为名将,不在这时候极力进谏,拯救百姓的急难,奉养老人,抚育孤儿,致力维护百姓的安定,反而曲意逢迎,大兴土木。这样,他们兄弟被杀,不也应该吗?怎么竟归罪于地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