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十九 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第2/6页)

范阳人蒯通劝范阳县令说:“我私下听说您快要死了,所以来慰问。虽然这样,但我庆贺您因为得到我蒯通而有生路。”范阳县令说:“为什么来慰问我?”蒯通回答说:“秦的法律很严酷,您做范阳令十年了,杀死人家的父亲,使人家的儿子成为孤儿,砍断人家的脚,在人家的额上刺字,数也数不完。然而,慈父孝子们之所以不敢用刀子插入您的腹部,只是因为畏惧秦朝的法律罢了。现在天下大乱,秦朝的法律不能施行,既然这样,那么慈父孝子们将会拿刀子插进您的腹部来成全他们的名声。这就是我之所以来慰问您的原因。当今诸侯反叛暴秦了,武信君的大兵将要到来,而您却要固守范阳城,年轻人都争着要杀您,迎降武信君。如果您马上派遣我去见武信君,可以转祸为福,就在今天了。”

范阳令就派蒯通去见武信君说:“您一定要先打了胜仗,然后才能获取土地,先攻破守敌,然后才能占领城邑,我私下认为这样做是错误的。如果您能听我的计策,就可以不用进攻而占领城邑,不用交战就能夺得土地。一声令下,就能平定千里之地,可以吗?”武信君说:“指的是什么呢?”蒯通说:“现今范阳的县令本来是应该整顿士兵来守战的,但是他胆怯而怕死,贪心而看重富贵,所以要率先来投降,但又怕您认为他是秦朝所任用的官吏,像前面被攻下的十个城邑的官吏那样被诛杀。而现在范阳城里的年轻人也正想杀死他们的县令,自己守城来抗拒您。您为什么不让我带着侯印,去委任范阳县令,范阳县令就会把县城献给您,那些年轻人也就不敢杀他们的县令了。再让范阳县令乘坐着红色华丽的车子,奔驰在燕、赵之间的郊野。燕、赵两地的人在郊野看见了他,都会说这是范阳县令,是首先投降的人,就高兴了,燕、赵两地区的城邑就可以不战而降服了。这就是我所说的一声令下就可以平定千里之地的计策。”武信君听从了他的计策,便派遣蒯通赐给范阳县令侯印。赵地听到这个消息后,没有经过交战就举城投降的有三十多个城邑。

到达邯郸,张耳、陈馀听说周章的军队进入关中,到戏水败退下来了;又听说各路将领替陈王攻城夺地,但大多因为被谗言毁谤,得罪被诛杀,又怨恨陈王不采纳他们的计策,不用他们作将军而用他们作校尉,就劝武臣说:“陈王从蕲县起义,到了陈县就称王,不一定会确立六国诸侯的后代。将军现在用三千兵攻占了赵地的几十个城邑,单独驻守在河北,如果不称王,就无法镇守这地方。再说陈王听信谗言,回去报告,恐怕不能摆脱灾祸。还不如拥立自己的兄弟,要不然,就拥立赵王的后代。将军不要失去时机,时间不容间歇。”武臣便听从了他们,于是自立为赵王。用陈馀作大将军,张耳做右丞相,邵骚作左丞相。派人通报陈王,陈王非常震怒,想要全部族灭武臣等人的家属,并出兵进击赵国。陈王的相国房君劝谏说:“秦朝还没有灭亡,就诛杀武臣等人的家属,这等于又增生了一个秦朝。不如就此而向他祝贺,并让他们急速带兵向西进击秦朝。”陈王同意这个建议,听从了他的计策,把武臣等人的家属迁移到宫里软禁,封张耳的儿子张敖为成都君。陈王派使者祝贺赵王,让他赶快出兵向西进入关中。张耳、陈馀劝武臣说:“大王在赵地称王,这不是楚国的本意,仅用权宜之计来祝贺大王。楚国灭亡秦朝之后,必定会对赵国用兵。希望大王不要向西用兵,而向北面攻取燕、代两地,向南面收取河内来扩充土地。赵国若能南面占据黄河,北面拥有燕、代,即使楚国能战胜秦朝,也不敢压制赵国。”赵王认为这是对的,因而不向西出兵,却派韩广攻取燕地,李良攻取常山,张黡攻取上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