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一十二 平津侯主父列传第五十二(第4/6页)

这时,赵人徐乐、齐人严安都向皇帝上书谈论当代政务,每人讲了一件事。

徐乐说:

我听说国家的忧患在于土崩,而不在于瓦解,古今都是一样的。什么叫土崩呢?秦朝末年就是。陈涉没有诸侯的尊贵,没有一尺的封地,自身也不是王公大人和有名望贵族的后代,没有乡里的称誉,没有孔子、墨子、曾子的贤能,陶朱、猗顿的富有,可是他从贫穷的乡间起兵,举起戟矛,袒露一臂而大喊,天下闻风响应,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人民贫困而君主不加以体恤,下面怨恨而上面的人不知道,世俗已经败坏而政治不修明,这三项是陈涉用来作为凭借的客观条件。这就叫作土崩。所以说国家的忧患在于土崩。什么叫瓦解呢?吴、楚、齐、赵的军事叛乱就是。吴、楚等七国阴谋叛乱,他们都自称万乘君王,有披甲的士兵几十万,威严足以整齐他们国家的境内,财力足以劝勉他们国家的百姓,可他们不能向西夺取尺寸的土地而自身却被朝廷擒获,这是什么原因呢?不是他们的权势比匹夫小,不是他们的兵力比陈涉弱,而是因为正当那时候,先帝的恩德遗泽尚未衰减,安于乡土、喜欢时俗的百姓很多,所以诸侯没有封国境外的援助。这就叫作瓦解。所以说国家的忧患不在于瓦解。从这看来,天下果真有土崩的形势,即使是穿粗布衣服、住穷巷茅屋的人也会首先发难而使国家遭到危害,陈涉就是这样。何况还有三晋国君一类的人物可能存在呢!天下虽然还没有大治,如果真能没有土崩的形势,即使有强国劲兵起来造反,也会在转身之间遭到擒灭,吴、楚、齐、赵就是这样,何况群臣百姓能够起来造反呢!这两个主要方面,是关系国家安危的明显的根本所在,贤明的君主对此都要留心而深入考察的。

近来关东地区五谷歉收,年景还未恢复,百姓大多穷困,再加上边境的战事,按照规律和常理来看,那么人民将会有不安心本地的情况了。不安心就容易骚动。容易骚动,就是土崩的形势。所以,贤明的君主能独自看到万物变化的各种原因,明白安危的关键,只在朝廷上治理政事,却能消除尚未形成的祸患。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想办法使国家不出现土崩的形势而已。所以即使有强国强兵,陛下仍然可以追赶走兽,射击飞鸟,扩大游宴的场所,无节制地纵情观赏,极尽驱马打猎的欢乐,安然自若。各种乐器的演奏声不绝于耳,帷帐中与美女的情爱和俳优侏儒的笑声总在面前出现,然而天下没有积久的忧患。名声何必要像汤王、武王那样高,民俗何必要像成王、康王时那样好!虽然这样,我私下认为陛下是天生的圣人,有宽厚仁爱的资质,果真以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根本职责,那么汤王、武王的名声就不难赶上,而成王、康王时的世风就可重新兴现。这两种情况确立了,然后可以处于尊贵安逸的实际境地,在当代传扬美名,扩大名誉,亲近天下人而降服四方蛮夷,你的余恩遗德将盛传几代,面朝南方,背对屏风,卷起袖子,向王公大臣拱手行礼,这就是陛下所要做的事了。我听说想实行王道,即使不成功,最差也可以使国家安宁。天下安宁,陛下哪会需要什么而得不到,要干什么而不成功,征讨谁而不降服呢!

严安上书说:

我听说周朝据有天下,它统治有三百多年,成王、康王时代是它的鼎盛时期,刑罚四十多年而搁置不用。待到周朝衰落,也经历了三百多年,所以春秋五霸相继兴起。五位霸主经常辅助天子兴利除害,诛伐暴虐,禁止奸邪,在海内匡扶正道,使天子得以尊贵。五霸都去世后,没有圣贤的人继起,天子孤立衰弱,号令不能颁行。诸侯恣意行事,强大的欺陵弱小的,人多的损害人少的,田常篡夺了齐国的政权,六卿瓜分了晋国的土地,共同形成了战国,这是人民受苦的开始。于是,强国致力于战争,弱国备战防守,出现了合纵、连横,车马驱驰,来往相撞,战士的盔甲生满了虮虱,百姓无处诉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