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九五章 伍子胥的悲哀(第4/5页)

说实话,夫差也有这样的顾虑。不过,当初自己能够立为太子,伍子胥出了不少力,因此夫差一直忍着,总是下不了决心。

见夫差下不了决心的样子,伯嚭又说了。

“大王,我听说上次伍子胥出使齐国是带着他儿子去的,之后把儿子就留在了齐国,托付给了鲍牧。这件事情,说明他已经在做准备了。”这件事,伯嚭倒没有冤枉伍子胥,他确实把儿子留在了齐国,因为他认定吴国将要灭亡。

关于这件事,夫差也是知道的。如今伯嚭这里说出来,他才感到事情确实有些严重了。再想想宴会上伍子胥的恶言相向,夫差终于下定了决心。

“伍子胥,你不仁,休怪我不义。”夫差一咬牙一跺脚一拍桌子一瞪眼。

伍子胥的面前是一把宝剑,这把剑的名字叫做属镂。伍子胥很熟悉这把剑,因为这是吴王阖闾的剑,吴王阖闾爱剑,常常拿出来给伍子胥欣赏。

后来,吴王阖闾死后,这把剑就成了吴王夫差的。

现在,吴王夫差派人把这把剑送到了伍子胥这里,同时带了一句话:“子以此死。”(《史记》)

“什么?”伍子胥惊诧,他不是怕死,他只是没有想到自己会这样死。

伍子胥手握宝剑,光着脚站在院子里,撩起了衣服,对天狂呼。

“苍天啊大地啊,我帮助你父亲当上了王,雄霸天下。当初你爹立太子的时候,我以死相争帮你争取。可是如今你忘恩负义,恩将仇报,信任奸佞小人伯嚭,反而要赐我死,天理何在?哈哈哈哈……”伍子胥大骂之后,放声狂笑。

笑完,伍子胥对家人说:“我死之后,一定在我的坟墓上种一颗梓树,等它长大了,越国人就来了;把我的眼睛抠出来,挂在东门之上,我要看着越国人怎样攻陷吴国。”

说完,伍子胥横剑自杀。

吴王夫差知道了伍子胥的临终遗言,勃然大怒。于是,派人把伍子胥的尸体运来,割下头颅,挂在高楼上,诅咒说:“日月炙汝肉,飘风飘汝眼,炎光烧汝骨,鱼鳖食汝肉。汝骨变形灰,有何所见?”(《吴越春秋》)

吴王夫差,真够狠哪。

随后,把伍子胥的尸体装在鸱(音赤)夷(皮口袋)中,投到了江里。

后来,吴国人为伍子胥建祠,祠所在的山改名为胥山,在今无锡境内。

据传说,吴国人为了不让伍子胥的尸体被鱼吃掉,划着船,包了粽子扔进江中喂鱼,后来在江浙一带每逢五月初五就划龙舟包粽子。至今,这成为端午节风俗的来源之一。

伍子胥死得很冤吗?可以说是,因为他是为了国家好。但是,也可以说不是,因为他的性格决定了他只能是这样的命运。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要问:夫差可以放过杀父仇人勾践,为什么却不放过恩人伍子胥?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要想想伯嚭的那句话:我们家连续三代被杀,也许该反思的是我们自己。

伍子胥的能力不需要多说,伍子胥的毅力也不需要多说,伍子胥的直率也不需要多说,伍子胥的忠诚也不需要多说。因为,说得够多了。

说说伍子胥的性格。

恩将仇报不是夫差的专利,伍子胥也未尝不是如此,吴王僚如果在天有灵,也会这样骂伍子胥的。

俗话说世道循环,报应不爽。伍子胥鞭尸楚平王受到普遍谴责,而自己的尸体也与楚平王一样荡然无存。

其实,伯嚭对伍子胥的性格评价是很准确的:刚暴、少恩、猜贼。他很多疑,很强暴,为了目的不择手段,并且很自我。在对夫差和对伯嚭的态度上,总是以恩公自诩,说话不留余地、不讲策略,这一点令人难以忍受,这也是伯嚭讲他坏话,夫差要杀他的主要原因。

对于吴国的贡献,不用说伍子胥是巨大的。但是,所有这些贡献,主要基于他向楚国报仇的需要,而确实不是为了吴国。譬如,吴国的官制一直没有记载,吴国人从夫差开始才戴帽子,才开始向中原文化靠拢。显然,伍子胥对于吴国经济文化的贡献不足一提,他的能力都用在了帮助吴国消灭楚国上。吴国在楚国的种种暴行,导致吴军在大好形势下败退回吴国,伍子胥难辞其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