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生治国实误国(第2/2页)

牛辅彻底跟朝廷翻了脸,不得不大干一票了,他虽然不缺实力,但缺干大事的头脑,过去凡是这样的事都由老丈人董卓去想,他只管出力气,现在要自己拿主意,他头疼得很。

夜里,牛辅在军帐中辗转难眠。正在这时,突然听到外面人声顿起,哭喊声一片。牛辅第一个反应是有人劫营,赶紧出帐迎敌。月黑风高,伸手不见五指,借着火把的光亮,牛辅看到营中东窜西跑的兵士,整个大营已乱成一团,不知道对方来了多少人。牛辅肝胆俱裂,只求活命,来不及叫上亲随,只身骑马向营外逃去,但是他没能保住性命,混乱中被人杀了。

其实吕布指挥的人马还没有到,关东联军更在千里之外,也不是白波军,他们最近已退到太行山一带,更不是李傕、郭汜、张济他们起了内讧,这些人都还在陕县以东。

那是谁在一夕之间解决掉凉州军的悍将牛辅?其实说来很搞笑,干掉牛辅的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事后查明,当夜牛辅军营里发生了夜惊,由于白天过于劳累,或者精神过于紧张,有人睡觉做噩梦,突然惊醒,晕晕乎乎间大喊大叫,旁边的人以为敌人来劫营,紧张和惊吓之下,也跟着乱喊乱叫,整个兵营很快乱成一团。黑夜中辨识不清对方,再动起刀枪,就更乱了。

倒霉的牛辅遇到了夜惊,丢了命,牛辅手下有人把他的首级割下来送到长安,受到朝廷的嘉奖。

李傕、郭汜、张济等人听说陕县出了事,于是从不同方向率众赶来。看到牛辅已死,他们都六神无主,他们都和牛辅一样,别看平时很骄横,目空一切,手段残暴,但智商确实不好评价,遇到棘手问题往往不知所措。

思来想去,李傕等人唯一能想到的出路是向朝廷乞降。李傕派人来到长安,请求朝廷赦免他们的罪过。这时已经有不少人看出了时局所蕴藏的巨大危险,纷纷劝王允接受,但王允仍然坚决予以拒绝了,他这一次的理由更是有点儿滑稽:“今年已经大赦过天下,天子一年之内不可两次大赦,要赦免他们得等到明年。”

正月里献帝的确下诏大赦过天下,一年不能两次大赦的祖制也许是有的,但非常时期面对非常之事,何必那么古板教条?

如果认为这是王允不想赦免凉州军的托词,那可能高估这位老夫子的政治智慧了,更可能的是,牛辅被杀后他也有了一定的警醒,想赦免李傕等人,但内心的确有个“祖制”无法逾越,要他颁发赦免令,或许真得再等一年。

王先生就是这么可笑的一个人,千万别跟他生气。

现在才5月,到明年还有大半年,王允能等,凉州军没法等。王允拒绝接受投降的消息传到陕县,李傕等人如雷轰顶,最后一丝求生的希望也破灭了。大家商议了半天,也想不出好办法,在这件事上他们的智商比王先生还不如。最后,大家决定就地解散,各自绕道逃回凉州。

运气好的话,老家见吧!

就在众人收拾东西准备散伙时,有个人站了出来,说了几句话,把大家说醒了:“咱们分散逃跑,半路上一个亭长就能把大家活捉了,此去凉州3000多里,千山万水,不知道有几个人能逃回家?”大家听完,面面相觑,心情更加低落,这个人继续说:“不如咱们团结起来,集结在一起向西攻打长安,我们也拥戴皇上,只杀王允、吕布,替董太师报仇。事情如果成功,可以挟天子号令天下,如果不成功,再跑不迟!”大家认为有理,李傕与郭汜、张济一商量,别散伙了,就这么干!

说话的这个人很不简单,是当世颇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名叫贾诩,字文和,凉州刺史部武威郡人,此时40多岁,在牛辅手下任讨虏校尉。

贾诩现在出了这个主意,对凉州军来说的确是一招胜负手,对朝廷来说,自然是个彻彻底底的馊主意,正所谓一谋动千危。后世多认为贾诩的这个主意闯下了大祸,使有可能出现的和平契机化为乌有,使帝国再次陷入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