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刘璋坐不住了(第2/3页)

刘备拿忠义做挡箭牌,让孙权、孙瑜无话可说,更重要的是,刘备看来翅膀已经硬了,敢摊牌了,所谓披发入山,其实就是不惜一战的意思。

刘备的确做着开战的准备,他让诸葛亮立即从临烝回来,迅速调整了军事部署,让关羽屯江陵,张飞屯秭归,诸葛亮屯南郡,自己驻扎在公安,一字排开,布下重重防线,防备江东的人马硬闯。孙权尽管气得要命,但硬拼他并无把握,即使获胜,也将使曹操坐收渔利,那是最坏的结果。

考虑到这些,孙权只好命孙瑜回来。

成都城内,刘璋整日如坐针毡。

他比张鲁还着急,因为他不想投降曹操。但如何化解即将到来的危机,他一时也想不出太好的办法。如果没有荆州作为前车之鉴,他或许也会选择投降,但他看到刘琮投降曹操后荆州立即陷入多路势力的争夺中,多少年来两代人辛苦经营的基业瞬间被战火摧毁,曹操对刘琮等人的安排更让刘璋寒心,他感到曹操现在是个很冷血的人,投降没有出路。束手就擒他更不甘心,毕竟益州地方很大,他们父子在此经营多年,有一定的势力和基础,还有与曹操周旋的可能。

有一个人对刘璋的这种心态很了解,他就是别驾张松,上次出使荆州让他对曹操极度反感,所以不希望将来的益州是曹操的天下,为此他内心里希望刘备能来益州主持大局,但一直苦于找不到机会。

现在机会来了,张松于是向刘璋提出建议,认为如果邀请刘备来益州,不仅可以增加益州的防卫力量,而且可以抢在曹操之前打败张鲁、夺取汉中,汉中在手,将成为益州的缓冲地带,曹操便不敢轻易窥视益州。张松的建议某种程度上打动了刘璋,在刘璋看来,联合刘备至少有两大优势,一来刘备也是汉室宗亲,跟自己是本家,二来刘备与曹操之间有深仇,在抗曹这件事上刘备比谁都坚定,请他来很可靠。

但这毕竟是大事,刘璋还要再考虑一下,此时还有几个人也向刘璋纷纷进言,赞同张松的观点,这几个人里有法正、孟达等人,他们的政治观点都差不多,属于一个叫“扶风派”的小团体,除法正、孟达外,主要成员还有射援、上官胜等人,他们都是关中地区的扶风郡人。

益州的政治格局很有意思,这里距离朝廷挺远,但政治派别却不少,有益州的本土派,也有随刘璋父子入川的所谓东州派,而在这两大派系之外,还有一些人既不出身于本土,也与刘璋父子没有太深渊源,比如扶风这一派。刘璋父子依靠东州派对本土派时拉时打,而对扶风派的这些人,基本上没有放在眼里。扶风派人单力薄,历来不受重视,随时会被边缘化,但他们个个都是人才,很有智谋和想法,总想找机会改变现状。

在对待引进刘备这件事上,本土派主流想法是反对,来了个刘焉、刘璋,已经把他们搞得很不爽,再来个刘备,岂不更受气?而东州派还没拿定主意,不过内心里倾向于有个外人来帮忙,既能对付曹操,也能弹压本土不服的势力。扶风派们则强力支持,刘璋不行,换个人来总是多了次机会。

张松是益州本地人,但他与扶风派的法正、孟达关系很好,政治上和他们是一路人。在法正、孟达等人的策划下,经过张松不断地向刘璋建议和施加影响。

刘璋最终拍板:请刘备来!

但刘备是怎么想的还不知道,如果人家没有这个打算,那不就白激动了?为此,必须派个使者先探探路。刘璋问张松谁合适,张松顺势推荐了老朋友法正。

法正字孝直,扶风郡郿县人,此时大约35岁。他的祖父名叫法真,有清节高名,活了89岁,知名于世,号称玄德先生,其号与刘备的字相同。法正的父亲叫法衍,当过司徒掾、廷尉左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