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五、魏文帝治国(第2/3页)

辛毗不管,问曹丕:“只说陛下要大批迁移人口,不知道是怎么考虑的?”曹丕反问道:“先生认为此事不妥吗?”辛毗说:“确实不妥。”曹丕不想跟这个老官僚纠缠:“这个嘛,我不想跟你说。”辛毗不干:“陛下如果认为臣无能,可以把这件事交给有关部门,让大家都来议议。臣所言非私事,是为社稷考虑,怎能迁怒于我?”

曹丕说不过他,站起来就走。想溜?那不行,辛毗跟着就过去了,一把拽住了曹丕的衣服,曹丕气乐了:“佐治,你把我抓得也太紧了吧?”佐治是辛毗的字,辛毗说:“怕你跑了,强制迁移人口有失民心,望陛下收回成命!”争来争去,最后君臣各让一步,迁10万户改为5万户。

除了人口政策,在货币政策方面也有重大举措,曹丕称帝不久即下诏在曹魏统治区内实行实物货币制。

之前说过,汉代通行的货币五铢钱曾被董卓废除,其后天下大乱,分裂割据,货币体系也难以统一,刘备到成都后马上发行了“直百五铢”这样的“大面额”货币,一枚铜钱相当于原来的100枚五铢钱,孙权更有甚之,后来发行了“大泉当千”“大泉五千”,一枚铜钱相当于1000枚和5000枚五铢钱。

曹魏没有参与这场“货币战争”,曹丕称帝之初曾下令恢复五铢钱,但后来发现国家的经济、金融想回到汉末大乱前的水平实在太困难,尤其蜀、吴两国竞相推出“大钱”,以五铢钱为基础的金融体系越来越难以支撑,于是又废除了五铢钱,用谷和帛两种生活必需物资作为临时货币。

实物货币是货币发展的倒退,选用谷和帛作货币还有明显的弊端,有不法商人把谷子浸上水增加重量,把绢帛里的丝抽出一些让它更薄,通过这种手段牟取暴利,朝廷发现后虽立即严厉打击,但仍无法禁绝。

曹丕大部分时间还是在洛阳处理朝政,在他称帝前洛阳的名字其实不叫洛阳,而叫雒阳,是他下令改回来的。

刘秀建立的东汉王朝定都洛阳,在五行中汉属火德,忌水,所以刘秀把“洛”字去“水”而加“佳”,改称雒阳。曹魏定五德,认为自己是土德,尚黄色,在水与土的关系上,水有土的依托才能流动,土因为有水才会更加柔和,所以曹丕又把“雒阳”改回为“洛阳”。

曹丕称帝当年即开始营造洛阳宫,汉代的洛阳南、北二宫破坏殆尽,恢复重建是一项特别浩大的工程,这项工作只能慢慢来,曹丕平时居住在北宫,汉朝南宫的崇德殿早已废弃,曹丕就在父亲生前修建的建始殿里接见群臣,人们所熟知的曹魏太极、昭阳诸殿,都是后来魏明帝修的。

建始殿除了处理军国大事还有一项重要职能,就是在此祭祀已故的武皇帝。天子与百姓家祀不同,天子祭祀先祖在郊庙,普通百姓无庙,祭祀就在家里。像曹丕这样的情况,父亲生前不是天子,自己是天子,祭祀父亲也用天子的礼仪,曹丕在建始殿祭祀父亲,实属无奈。

被恢复的还有推举孝廉的制度,这是汉代实行的一项最重要的选官制度,由于战乱这项制度也变得支离破碎,曹魏承汉制,仍实行这项制度,曹丕诏令人口满10万的郡国每年都可以推举1名孝廉,对于特别优秀的人才也可不限制于名额。

除了孝廉,曹丕还很重视各地上计吏的选拔,特别下诏:“现在的上计吏、孝廉,等于是古代各地方向朝廷进献的人才,一个只有10户人家的小城也会有忠贞诚实的人,如果限定年龄来选拔他们,年老如吕尚、年幼如周太子晋这样的人才都没有出头之日,所以特令各郡国推荐人才时不要受年龄大小的限制,儒生只要精通经学、办事人员只要熟悉文书法令都可以试用。”

曹丕还下诏继续尊崇孔子,下令在鲁郡重修孔子旧庙,设100户士家负责守卫,在孔庙附近还修建了许多屋舍供学者使用,朝廷封孔子的第21世孙孔羡为宗圣侯,食邑100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