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政策与战争时期(第2/4页)

1937—1938年冬,希特勒和一些旧保守主义者的分歧已经到了不可弥合的地步。1937年11月,根据希特勒的军事副官霍斯巴赫(Hossbach)上校的备忘录记载,希特勒与陆军、海军、空军将领以及外交部部长、战争部部长举行了会谈。在这次会议上,希特勒发表了一段冗长的演讲,介绍了他扩大德国生存空间的部分计划。希特勒并没能让自己的听众信服,他们对这个计划持保留态度,有的人甚至批评了这个计划。但在12月,纳粹的军事计划实际上已经变得越来越倾向进攻,而非防守。1938年2月,希特勒开始了对军队将领的清洗计划,他除去了反对他的保守派将领,让态度更为顺从的军官顶替他们。弗里奇(Fritsch)被冯·布劳希奇(von Brauchitsch)将军替代,14名高级将领被强制退休,另外46名将领必须更改自己的命令。原本担任战争部部长的布隆贝格被直接免职,本来就是德国元首的希特勒自己兼任德国武装力量最高统帅。国防军最高统帅部取代了之前的国防部,凯特尔将军成了国防军最高统帅部(Oberkammando der Wehrmacht, OKW)新部长。1938年2月,里宾特洛甫终于取代诺伊拉特成为外交部部长。这些改变意味着政权更加纳粹主义了,不再受传统德国民族主义者更为传统的想法和目标的限制。

1938—1939年,希特勒能够通过相对和平的手段,达成他两个主要的外交政策目标。尽管德国在1936年重申了尊重奥地利的主权,这种做法也加快了德意之间的和解,但奥地利问题还是持续引发争端。1937年,戈林主动施压,奥地利问题终于在1939年春一发不可收拾。陶尔菲斯之后继任奥地利总理的许士尼格(Schuschnigg)在1938年2月与希特勒举行会谈后决定,于3月举行全民公投,想借此维持大局。希特勒和戈林想推迟并取消公投,将权力从许士尼格移交至纳粹支持者塞斯—英夸特(Seyss-Inquart)手中。于是,在德军欢欣鼓舞地踏入希特勒的祖国时,奥地利军队被勒令不许做出任何抵抗,人群夹道欢迎德军。在这场不流血的入侵后,吞并(Anschluss)奥地利成了不可扭转的事实。尽管这在《凡尔赛条约》中是被禁止的,但其他欧洲大国也没有理由反对。对于生活在奥地利的犹太人来说,德奥合并的结果是灾难性的。奥地利纳粹主义者可怕的反犹主义像是脱缰了的野马,奥地利的犹太人成了“希特勒的第一个受害者”,经历了比他们在德国的兄弟姐妹更为悲惨的遭遇。

图32 奥地利城市利恩茨(Lienz)将一个大广场的名字改为“阿道夫·希特勒广场” (正如奥地利和德国的其他许多地方),利恩茨当时处于大日耳曼帝国境内。出处:作者收藏的当时的明信片。

拿下捷克斯洛伐克对希特勒来说就没有那么容易了。由于苏台德边境地区有大量的德意志民族居住,海莱茵(Heinlein)领导的右翼党派在德国的支持下挑起了动乱。1938年夏,一场危机正在酝酿。一部分原因是,据一些并不准确的传闻,捷克边境有德国势力在鼓动民众,这导致了捷克人真的开始鼓动自己的民众。在一周的矛盾冲突后,动乱基本平息下来。但对此的讨论却越来越多,英国首相张伯伦在协商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最后,在1938年夏的慕尼黑会议接近尾声的时候,一些边境地区被让给了德国,张伯伦回到英国后,挥着希特勒签署的一张纸,声称这意味着“我们时代的和平”。张伯伦所谓的“绥靖政策”自然遭到了许多人的批评,但也有很多人为其辩护,认为他帮助英国争取了军事准备的时间。当时,希特勒本人对不流血的成功感到非常失望,觉得原本可以打个胜仗,结果被骗了。相反,德国人看到战争的威胁消失了,反而松了一口气,希特勒的国内支持率随之上升。同时,捷克斯洛伐克失去了重要的防线。1939年3月,希特勒决定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剩余领土,军队直接进入布拉格,没有遭遇多少反抗。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成了“受保护国”,斯洛伐克则成了德意志帝国的卫星国。西方国家甚至不给这个他们不甚了解和关心的“遥远国家”一点求救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