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张作霖(第2/7页)

1902年,社会秩序逐渐稳定下来,张作霖机敏地看到,所谓的带“民团”是没有出路的,所以,他经八角台商团会长张紫云引荐,拜新民府(今辽宁省西北部)知府增韫为师,接受了招安,成了一名帮办(副营长),之后又升到了管带(营长)。

张作霖当官后的第一张照片

这是张作霖一生转折的开始。

政府招安你,一是怕你的“民团”散了彻底成为土匪,二是“以夷制夷”,要你去打土匪。

原来就是土匪的张作霖,摇身一变,立刻成了“剿匪专家”。虽然原来也被叫作“土匪”,但应该说,张作霖对扰乱地方治安的土匪还是深恶痛绝的。所以成了“官军”的张作霖,在剿匪的过程中不遗余力,再加上他本身就熟悉土匪的套路,所以收获颇丰。尤其是诱杀大土匪杜立三一役,堪称心狠手辣。

1908年,时任东三省总督的徐世昌把剿匪得力的张作霖调到辽宁西北部的通辽、洮南一带,让他去剿灭被俄国收买的蒙古叛匪。

这可能是张作霖剿匪生涯中最艰难的任务。因为蒙古草原极为干燥,经常有狼出没,而熟悉地形的“蒙匪”又相当彪悍,马术精湛。

但就是这个张作霖,总结经验教训,先是派人去卧底,然后智取强攻结合,他本人也身先士卒,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收拾了“蒙匪”里几股比较大的势力:白音大赉被击毙,牙仟被生擒,陶克陶胡被张作霖追击400公里,逃入外蒙。从这一点看,张作霖解决了危害东北边疆多年的匪患,功不可没。

而打击土匪那么得力,可能也只有土匪出身的彪悍张作霖能做到。

3

应该说,剿匪帮助张作霖完成了人生积累的第一步,但要再进一步,他需要另一个更大的机会。

这时,辛亥革命到来了。

在这场革命中,我们将看到的是一个反革命的张作霖和一个“革命”的张作霖。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参见《历史的温度1》中《一根香烟点燃的革命》)。

在各省纷纷响应、准备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的时候,奉天省(1929年张学良将其改为“辽宁省”)的新军也在秘密酝酿。当时新军第二混成旅协同(旅长)是蓝天蔚,他本身就是革命党人,而第二混成旅又是唯一驻扎在奉天省城奉天(沈阳)的一支部队,可谓时机大好。

时任东三省总督的赵尔巽知道情况可能不妙,连夜商量对策,甚至做好了跑路的准备。

这时候,远在奉天省西北洮南的张作霖,通过安插在奉天省城的手下,得知了这个消息。当时的张作霖因为剿匪有功,手下的5个营被扩编到了7个营,共拥有3500人,在当时的东北,已经算是一支不可小视的力量。

听到这个消息,张作霖尽起7个营所有兵力,马不停蹄,日夜兼程赶向奉天——他知道,自己人生一个大好机会来了。

张作霖赶到奉天的目的是革命吗?不!是去勤王!

风尘仆仆赶到奉天后,张作霖立刻晋见赵尔巽,说:“因局势紧张,唯恐总督陷于危境,迫不及待,率兵勤王。如总督认为未奉命令,擅自行动,甘愿接受惩处。”

赵尔巽这时候哪里还会怪他?表扬还来不及!张作霖随即又说:“请恩师听我部署,只要我张作霖还喘着一口气,我是愿以生命保护恩师,至死不渝。”

赵尔巽一听,立刻封张作霖为中路巡防营统领(团长),这下,张作霖手下有了15个营的兵力。

1911年11月12日,奉天召开了保安大会,绅商各界到会的有200多人。赵尔巽带着张作霖参会,在会前,张作霖已经在会场外布置好了自己的人马。

赵尔巽。此人最大的人生成就,恐怕不是提拔了张作霖,而是主编了《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