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考试作弊的那点儿事(第2/4页)

“枪王之王”温庭筠

无法想象温庭筠是怎么在那么短的时间里帮助8人作弊的,可谓“一战封神”。

当然,也不是人人像温庭筠那么潇洒。

晚唐著名诗人杜荀鹤虽有才华,但屡考屡败,只能写下一句牢骚诗:“空有篇章传海内,更无亲族在朝中。”最后,这哥们儿一气之下,去投了杀人魔王朱温,才算捞到个五代梁朝的翰林学士。

3

穷苦如杜荀鹤,自己有才,不愿作弊,那自是一说。但还有大量普通人家,无法像富贵人家作弊那样走高端路线,那该怎么办?

自然就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最常用的手段叫作“夹带”,顾名思义,就是带小抄。但这个小抄放在哪里,学问就大了。

有的考生,把小抄放在食盒的夹层里,有的放在掏空的馒头里带入考场,有的比较恶心,把小抄藏在肛门中带入考场。

冯梦龙的《古今谭概》里就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

万历年间,某个考生考试携带作弊文稿,用防水的油纸卷紧了,用细线绑着,藏在肛门里。搜查的人拉着线头把它拽了出来。这个考生解释:“这是前一个考生丢弃的。”结果前一个考生被叫来对质,问:“就算是我丢的,难道不上不下,正好丢进你的肛门?那你干吗又高抬你的臀部,等着我来丢呢?”(即我所掷,岂其不上不下,刚中粪门?彼亦何为高耸其臀,以待掷耶?)

当然,有些“夹带”也是有些技术含量的,比如“继烛”。

因为有时候科举考试要考到晚上,所以考生需要自备蜡烛。有些考生就把蜡烛内部沿引线从底往上掏空,然后塞入卷成一条的小抄,然后再用蜡油把底部封平,堂而皇之地带入考场。

比“继烛”更有技术含量的是“飞鸽”。

在赶考之前,考生家里先训练鸽子,在考前晚上将鸽子放入考场。考生进入考场后,把当天的考题写在纸上,让鸽子带回家中。家里早就准备好若干写作高手,按题写作,再让鸽子把文章带回考场——放到如今,只是鸽子换成了手机而已。

密密麻麻写满字的“夹带”上衣

另外一些手段,甚至都有些“高科技”含量了。

有些考生会用墨鱼汁把作弊内容抄写在衣服里,再涂上泥巴,混入考场。进入考场后将泥巴去掉,墨鱼汁写的文字就会显露出来。而且据说用墨鱼汁写成的文字,过一段时间会褪色,这样的话作弊的证据也会消失。

总的来说,使用新颖的“夹带”方式的一些考生可谓生不逢时,如果放到现在,即便落榜,去做个一流魔术师也是绰绰有余。

清科举考试作弊用书

4

那么问题就来了:面对那么多种作弊手段,考官们不管吗?朝廷不管吗?还有王法吗?

管,当然管。而且招数也很多。

第一招是“盲批”。唐武则天的时候,规定考生在考卷上自糊姓名,不让批卷者知道。后来则是姓名、年龄、籍贯等都要用专门的纸条密封,加盖弥封印章,防止被人拆开偷看或偷梁换柱。宋朝沿用此法,称其为“糊名”,而且还加了一道手续——专门请人将考生的试卷统一抄写,防止因为笔迹被辨认出而作弊。这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了作弊,但并不能完全杜绝前文所说的“关节”和“偷改”。

第二招叫“结保”。这个规矩从唐代就开始了,三人一保,类似连坐。如果三个考生中有一个被发现有作弊行为,三人同时受到处罚。这逼得他们互相监督,不能因为其中一人作弊而毁了自己前途。到后来考官等人都参与作弊,于是考官和工作人员也开始结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