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乱起萧墙 四一、为逐鹿皇子动心机 挑边衅西蒙燃战火(第2/4页)



  康熙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说:“唉,方苞啊!依你,叫他们来吧。”

  老三胤祉带着兄弟们来了,齐齐刷刷地跪了一地。有请安的,有谢罪的,有劝解的,有安慰的。老十四哭得一把鼻子一把泪,说自己粗鲁无知,犯了混,气着了父皇,求父皇重重治罪。康熙心中虽然清楚,这些都不过是来做样子的,可是,他们毕竟还是自己的儿子啊!他老泪纵横地挣扎起来,苦口婆心地从古讲到今,从孝道讲到臣道,从百姓讲到社稷,说得嘴干舌燥。可是,这些儿子们又有几个听得进去呢。康熙最后说:“朕心意已决,不再册立太子了。将来,谁是江山的继承人,你们等着听朕的遗诏吧。”这句话,趴在地上的儿子们全听清了。他们在心里惦算着,老人家这关子,卖的可真够大的了。听遗诏,谁知道您的遗诏在何年何月才能发布呢!

  四爷胤祯不在这群皇子中间。他正在外屋和太医切磋药方呢。可是,父皇的话,他却听见了。今天老八、老十四受到严厉训斥的事,使他更清楚地意识到,邬先生的话,确实是至理名言。“逐是不逐”。老八、老十四要争、要抢,落了个什么下场呢?回想今天,自己几次受到父皇的夸奖,他更觉得“不逐是逐”的重要,他的信心,似乎是更坚定了。

  胤祯的想法没错儿,这事也真让邬思明给说着了。逐鹿中原。争夺皇位确实是大有学问、大有文章的。光有野心,会耍计谋,没有高瞻远瞩的气魄,没有安如泰山的沉稳还真不行!就拿太子两次被废的事说吧。第一次,皇上废了太子,老大跃跃欲试,锋芒毕露,结果被囚禁了。老三心机算尽,派门下谋士四处活动,遭到了训斥。老八呢,见众大臣一致推荐自己,利令智昏,差一点被锁拿问罪。只有四爷胤祯得了个“孝顺儿子”的美名。第二次太子被废,老八别出心裁,装病在家,后来,又千方百计地试探皇上的心意,机关算尽,还是没有好下场。这正好应了邬思明的活,“逐是不逐”。你追得越上劲儿,出尖儿了,就有人掐。可是,那位冒犯了皇上的十四爷,刚才还气势汹汹地故意气皇上,一会儿功夫,怎么又痛哭流涕地请罪来了呢?朋友!你可能还记得,第一次废太子时,八阿哥遭到了严厉申斥,也是这位十四爷,在皇上面前放胆直言,气得皇上要拔剑杀他。这次他又故伎重演,还是差点被父皇杀了,他怎么不接受教训呢?这位十四爷心眼多着呢!他早看透了,父皇康熙一生精明要强,老人家最看不上的,是奴颜卑膝、俯首帖耳的窝囊废;最恨的,是言行不一、两面三刀的阴谋家;最喜欢的,是敢说敢当、敢做敢为的大丈夫;最疼爱的,是豪爽正直、舍身取义的血性男儿。在老八两次倒霉的时候,老十四敢于挺身而出,冒着杀头的危险替八哥说话,这本身既显出了自己天不怕、地不怕的本色,也是出自兄弟手足的骨肉至情。他心里很清楚,康熙再恼、再恨,也不会真杀他的。可是,这一回,他的目的和上次不同了。他既要保八哥,气皇上,还要给自己留条后路。现在,老大、老二、老三、老八、老十三全倒了,能在父皇面前说上话的,只有四哥他们俩了。自己执掌兵部,军权在握,一旦边疆有事,就能统领十万大军。到那时,凭他的文才武略,抢个皇位,还不是易如反掌吗?所以,这次他保八哥是做样子的。眼下,八哥在朝中势力最大,自己又是阿哥党的人,不能对八哥见死不救。他气皇上倒是真心。老人家早一天死,我就能早一天登基。可是,老十四也不傻,眼下,皇上还掌握着至高无上的权力,真把老人家惹恼了,一道旨意下来,也给他来个“高墙圈禁”,那不全完了吗?所以,跑出宫门,躲过那一剑之后,他立刻又变了副嘴脸,诚惶诚恐地进宫,痛哭流涕地请罪,果然,再一次地得到了老皇上的宽恕。老十四的心也放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