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日落长河 37 危世情举纲张文网 伤民瘼奋发求治道(第6/8页)



  “此人朕和五弟都见过。”乾隆蔑视地一哂,瞥一眼那书,说道“名叫胡中藻,官居内阁学士,在陕西广西当过学政,大名鼎鼎的翰林,已经死了的鄂尔泰的高足,诗中自名‘记出西林第一门’,狂妄自大目无君父,什么样结党营私蝇营狗苟的事都做得出,岂止不安分而已!”

  纪昀蓦地一惊:如果再和皇上顶,那就不是“糊涂”,而是庇护造作“逆书”的人了。他的作官章程是“顺”,皇上变了他也变,这叫“顺变”,与皇帝见识不同先尽力寻自己的不是,实在不能“顺的”,拣着合适时机从容进言,自己起名这叫“良谏”。像乾隆这样学识淹博鸿才河泻的皇帝,外面上看犹如谦谦儒雅风流学士,心里那份自负刚硬其实远过乃父雍正,如果“诤谏”龙鳞触圣怒,不但自己倒霉,说不定盛怒之下变本加厉大兴文字狱来,就更苦了。

  思量着,纪昀叹息一声,说道:“皇上圣明高瞻远瞩。臣太拘泥,也太喜欢从细微未节词章小句上看人想事情了。胡中藻臣也见过一面,那还是在翰林院,觉得这人满有才,只言谈举止里透着大样——他看人这模样——”纪昀一笑,学着胡中藻枯眉翻眼挽首斜视,像把别人倒转看似的,逗得乾隆和弘昼都呵呵大笑。

  “他就这副德行。”纪昀笑色余容犹在,语气已变得郑重,“他写过一首诗‘南斗送我南,北工送我北,南北斗中间、不能一粢阔’我还问过他一统天下何分南北之说,是个甚么意思?他说‘诗无达佑’你连这个都不懂。言伪而辩行僻而坚,孔子所以诛少正卯。主上必不冤了他!”说着,随手翻看,想寻出违碍言语迎合乾隆。

  但一翻书他立即明白,根本不用自己再来吹求,书上圈圈点点红杠抹勒触目皆是,诸如“虽然北风好,难用可如何”“一把心肠论浊清”“斯文欲被蛮”……“与一世争在丑夷”——“老佛如今无病病,朝门闻说不开开”……随处加有朱批,血淋淋狂草御笔如“丧心病狂以致如此”!“混帐!”“朕之愤懑犹如此獠之恨朕”……还有的批反语“这才是好臣子,非‘忠臣’不能出此语”“好,写得好,骂得痛!”……乾隆捉笔时切齿愤恨之情跃然纸上。纪昀看着这些字句只觉得头一阵阵眩晕,脸色苍白,手也微微抖动,但他毕竟极世故练达的人,颤声说道:“这……这……实在是个枭獍!不但毁及先圣,且词气诽谤加诸皇上!此其可以覆载而容,此其可以覆载而容?!”他自己的惊恐忧惧也就掩饰在对胡中藻“悖逆”的意外惊讶和震惊之中了。

  弘昼抽出书翻着看了看,他却不像纪昀那样惊慌中带着自疑自危,沉吟着说道:“文字上的事看来确是不能一味怀柔,怀柔无度就是放纵。皇上英明,即不作处置也无妨碍,谬种流播传之后世,未必保得住大清代代都像皇上这样天纵英睿,由着他们胡说华夷之辨南北之分,出了乱子就不是小乱子!”他将书呈回桌上,口不停说,“所以乘着极盛之世,这样的书要抄,要烧,这样的人要杀。礼部的人真不知干什么吃的,居然没有见一份折子说这种事情的!”

  “晓岚听见了么?这是远见卓识,这是真正的谋国缄言!”乾隆的郁气平复了一些,喝了一大口茶微笑道:“先帝在时曾说老五是卧虎,轻易不动爪牙,动起来风云色变,他小事一概不拘,遇君国攸关大事真是杀伐决断一丝不苟。”弘昼忙笑道:“臣弟哪来偌大本领,自小跟着皇上一书房读书,听皇上讲经说史偶有心得,口没忌讳而已。倒是说起玩蟋蟀斗鹌鹑恐怕更在行些儿,依旧是个荒唐王爷——还有另一说,臣弟也要奏,烧、抄、杀都是要的,不宜声势太大。皇上,今日乾隆之治自唐尧以来仅见,比贞观之治远远过之。不知皇上记不记得登极之夜,召臣弟那番语重心长的训诫?”乾隆怔了一下,随即一笑,说道:“纱幕后头是皇后,晓岚是军机大臣。朕想听听你记不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