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衣带之诏(第2/3页)

不仅如此,一见到是勋在府墙上探出头来,许耽当即祭起大杀器,要动摇对方的军心——“吾等奉天子衣带诏讨贼,速速将曹贼党羽是勋缚将出来,便饶汝侪不死!”

是勋听了这话,好险没从梯子上一跟斗栽下来。

衣带诏,这名词儿但凡读过《三国演义》,或者听过、看过相关文艺作品——什么评书啊、平话啊、京剧啊,影视剧啥的——的人,肯定都熟。常见的说法,曹操专权跋扈,献帝是敢怒而不敢言,因此便咬破指尖,书写了一道讨伐曹操的血诏,缝在玉带之中,以赐董承。董承接到衣带诏以后,便秘密联络种辑、吴子兰、王子服、刘备、马腾等人,约期起事。可惜实力派的马腾和刘备就先逃出许都去了,剩下一票文官,行事不密,遂为曹操发觉,全都逮起来给砍了脑袋。

这份“衣带诏”,并非演义虚构,在史书上也有记载,只不过无论《三国志》、《后汉纪》,还是几百年后的《资治通鉴》,全都含糊其辞,说董承“辞受”或者“称授”衣带诏,意思是他只不过如此宣称而已,是真是假,咱不作评论。只有《后汉书》上明确写了:“帝忌操专逼,乃密诏董承,使结天下义士共诛之。”《后汉书》因为晚出,其史料价值不能跟《三国志》相提并论,故而后世普遍认为,衣带诏之事子虚乌有,只是董承喊出来为自己涂抹大义光彩的一个政治口号罢了。

所以是勋也一直把衣带诏当作是小说家语,压根儿没有产生相关联想,直到这回听许耽高呼宣称,这才悚然一惊。他擅长八卦,而八卦最易引发脑补,甚至脑洞大开,这脑洞不开不要紧,一开之下,就觉得后背上久违的冷汗又自涔涔而出。

先不管这次政变的主谋是不是董承,按照是勋的猜想,要搞政变,就必得先控制尚书台,命尚书草拟诏书,以宣扬自身行动的正当性。郭嘉献计,让符节令董昭藏匿起了玉玺,那么尚书之诏不加盖玺印,那是没有法律效力的,完全可以忽视。他们还期望对方能够在搜寻玺印的过程当中,耽搁了宝贵的时间,好方便自己从容布置,展开反攻呢。

可是倘若对方早就已经准备好了一份衣带诏,先不管是不是用血写就的,亦必得事先加盖玺印——要不然也无法拉拢同谋啊——虽说即便是皇帝也不可能随便动用玉玺,但总归可以用上私玺。用上私玺的天子诏,理论上同样没有法律效力,但却可能存在着隐性的社会效力。

因为这年月并非法制社会,而是人治天下,天子私诏不经尚书,不盖玉玺,下至三公九卿,各衙署自可驳回,但若得以顺利下至地方,还是挺能够蛊惑人心的。汉代虽无先例,后世的唐宋,却名此为“中旨”,皇帝绕过中书门下而下中旨,并非绝无仅有。逮至南宋,史弥远甚至能够手持御笔中旨调动禁军,谋害了权相韩侂胄!

若换作荀彧叔侄,可能根本不会把衣带诏当回事儿,但是勋不同,有了后世两千年政治搏杀的经验教训(虽然并未亲身参与过任何一桩),得闻“衣带诏”三字却不禁大惊失色。怪不得,怪不得甘氏没听到他们说要控制尚书台,却听说他们要控制太仓和武库……不控制尚书台,是因为已经有诏在手;控制太仓和武库,那是打算把事儿往大里闹。倘若自己对原本历史的猜测并没有错,衣带诏根本是董承伪造的,那这厮的节操真是毫无下限,顺藤摸瓜再往深一层想,他还会不会做出更没有下限的事情来呢?

衣带诏是真是假?皇帝说了算。可倘若皇帝不在了呢?我靠董承会不会弑君啊!对于关西军头出身的他来说,有董太师榜样在前,弑君还真未必干不出来。万一董承真的弑了君,那衣带诏的真伪,还不就任由他说嘴吗?退一万步说,除了几个同党外没人理他这碴儿,但自己辛辛苦苦把皇帝这面大旗给立到曹家阵营,如今轰然倒塌,曹家的势力必然大受损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