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雷霆手段(第2/3页)

但是是勋觉得这事儿很有水分——包括郭嘉情报中所写——王邑不大可能真得百姓拥戴。首先,这年月从中央到地方都是小政府形态,守、令与百姓的接触极少,要说施政清明,得到大户缙绅的拥戴尚有可说,要说深得民心,恐怕未必啊;其次,原本的河东,起码从献帝东归直到高幹来侵,十年间便没遭过什么兵祸,相比起附近的其它郡县来,肯定要太平、稳定得多,这不能算是王邑的功劳;其三,倘若王邑治郡真有成效,那后来杜畿接手,不可能高过他一大截去,也就难以成就贤名啦。

再说了,在这条时间线上,河东曾经接待过吕布军入驻,那就是彻底的虎狼之师,杀戮、抢掠,无所不为,王邑内不能制吕布,外不能和南匈奴,他怎么可能深得民心?

当然啦,此人在郡多年,熟悉郡内大族,那些大族若是承其旨意,煽动百姓闹事,以违抗诏命,挽留于他,这倒不可不防……是勋担心王邑会煽动河东百姓,起而闹事,阻挠自己接任郡守之位,因此与鲁肃商议过后,特意多呆了几天,等到秋忙之时,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直入安邑。因为这时候农夫都忙着收割、晒谷、脱粒呢,哪怕明令免了他们的租税——既包括国税也包括佃租——他们都未必肯抛下农活,出门搞点儿别的。郡中大户若是支使不了百姓,那是勋还有何可惧?

等见到了王邑,他打眼一瞧,果然跟来的百姓都非赤贫,不是缙绅,就是小市民,这些人惜命得很,不敢冲锋在前。再加上王邑身型瘦小,不象是个能打的,是勋这才放下心中忐忑,先一把揪住王邑,随即下令,将卫固、范先斩杀当场。

卫固、范先,心怀异志,按照史书所说,王邑离职前,他们就跟高幹暗中勾结,而即便此事为真,这时候也还并无反迹。倘若不处在大战一触即发的紧要关头,倘若可以如同杜畿般徐徐图之,那便先不能对他们动手,要待其“多行不义必自毙”。然而鲁肃说了:“事涉大局,不得不疾,亦不得不狠。”故而是勋预先请了钟繇的旨意,将二人处决了事。

在定下这一方略的时候,是勋也不禁暗中自我检讨:自己是不是已经完全融入了这个时代的士人群中呢?是不是连自己的立场、思想都已经彻底古代士大夫化了呢?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视人命如草芥……可是虽然自我检讨甚至自我厌恶,但他最终还是没有饶过卫、范二人的性命——至于“巧辟治官,犯突科条,事当推劾,检实奸诈”之类莫须有的罪名,在原本的历史上,那是钟繇硬生生安在王邑脑袋上的,逼他去职,如今便给卫、范两个先用上了。

是勋在十里亭内处斩二吏,随即挟持王邑,大队兵马亦从后跟进,浩浩荡荡进了安邑城,接管城防。是勋本无自己的部属,问曹操要了武装以后,还讨得几个熟人为将,一是当年与他一起战过匈奴兵的夏侯兰,二是伺候典韦伺候得满心冒火、手足无措的孙汶,并有过带兵经验的门客秦谊,共掌这两千兵马。

他扯着王邑进入郡署,召集属吏前来,当场宣读诏书,罢免了王邑的职务而自代之。王邑满心不愿,然而经此一幕,早就吓破了胆,只得乖乖地捧出印绶来,交割完毕——比原本历史上要听话得多。

赶走王邑以后,是勋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分派职务,把自己从许都带来的属吏、门客安插到各部门去,以期用最短时间掌握、捋清日常政务。

他现在脑袋上挂着三个职务,侍中之职是虚的,河东太守与监河东军事是实的,且各有属吏。但是是勋不打算搞两套班子,也不打算随大溜,沿用传统的行政架构,既然一郡之内,完全自己说了算,那干脆彻底推翻,重起炉灶——当然啦,为了便于这时代的人们接受,旧名尽量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