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坊中石墨(第2/3页)

好在笑过之后,郡守也并没有难为朱县令,不仅如此,对他顶着来自北方平阳方向的强大压力,还能将县内秩序管理得井井有条,没出啥大乱子,颇为嘉勉。即便在太平盛世,朱彦的考绩也足够中平了,更何况当此乱世之中呢,殊为不易啊。

朱彦也果然没有让是勋失望,他带着县中属吏连加了三天班,终于把那些难民的身份、来历、特长全都统计完全了,厚厚一摞竹简递到是勋面前。是勋打开竹简,正在瞧呢,朱彦开口禀报道:“其中并无农人,三成为平阳等四县原本的大户及其家眷,六成为商贾、匠人,还有一成,本便是乡中无赖子,却无勇力。”

是勋心说是啊,无赖而有勇力的,估计全都被匈奴人抓去为奴,甚至招募为兵了,呼厨泉就不可能送给我。

就听朱彦又说:“那些大户,可以暂时安置在郡内,待四县平定后,返其田产。余众还是驱往弘农去吧,郡内实实地供养不起,况又不识稼穑……”

是勋心说还幸亏匈奴人帮忙把四县的富户连根铲起,怎么的,我先养着,将来再把田产还给他们,由着他们回老家再去做土霸王?焉有是理!当下吩咐朱彦:“冏明可择其中识文字、通律法,可以为吏的,留于各县或郡府中使用。”

朱彦连声答应,然后回复道:“也不过二、三十人罢了。”

是勋仔细审阅竹简,发现自己从平阳带出来的这些人当中,妇女儿童以及老年男子占了七成,青壮年男丁还不到两千名。当下就跟朱彦和张既一起合计,拣选出七、八百未婚或失婚的女子,许配青州兵——当然啦,都是些丑女,略有些姿色的,匈奴人绝不肯撒手——二十多名识文断字的男性,分配到各县和郡府做书吏;百余名手艺尚可的各类工匠,比方说木匠、石匠、泥瓦匠、篾匠,充入郡府;七名曾有成功经验的商贾,由郡中暂且资供,命其重操旧业。

中国人之重农轻商,本自秦代始,汉代承秦之余绪,更是给商贾加上了诸多人身限制,比方说不得为吏,不得着丝,等等。但是总体而言,两汉对商贾还算是放任自流的,并不课以重税(武帝时曾一度出台“算缗”、“告缗”等令,但昭帝时即废除),因而逐渐形成了司马迁所谓的“素封”阶层,也即虽为庶民,其富可比封国王侯。尤其东汉前期,大批素封与功臣、王室联姻,社会地位稳步提升,甚至逐渐与经学世家勾连为一体。所以对于士人来说,商贾是属于那种明着必须踩,暗地必须捧的阶层。

是勋当然不会有任何轻商思想,他觉得这正是一个大好契机,利用乱世之中旧法驰废、新法未全的机会,趁机提升一下商贾的力量,可以给中华民族注入些新鲜血液。当然啦,以他目前的身份地位,是不可能从政策层面和思想层面上扭转商贾受歧视的现状的,但他总可以利用郡守之权,在自家这一亩三分地里鼓励一下商业发展。

他新建的油坊和纸坊,其中剩余产出,就全都交给商人来经营,而不官卖。这回又逮着几个破产的商人,干脆就利用贷款,把他们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挑完了那些有用的,其余妇女、老幼分散各郡居住,还剩下一千多名青壮年男子,要技术没技术,要勇气没勇气,体力中下游,做不了工也当不了兵,朱彦心说你这总该驱逐了吧?谁想是勋微微一笑,命令道:“唤那曾二狗过来。”

时候不大,一个满身漆黑的家伙“噔噔噔”地就冲进了大堂,来到是勋面前倒身便拜。朱彦和张既都忍不住以袖掩鼻,是勋倒是并没有嫌弃对方满身的黑灰,只是注目那曾二狗,喝问道:“吾前日与汝说起之事,可准备得完全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