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黑心煤窑(第2/3页)

贾衢微微苦笑,回答道:“为替家内兄也。”

原来临汾县令朱彦做事挺认真,他在统计难民的资料的时候,对于那些自称识文断字的,全都要当场测验。贾衢的妻兄名叫柳孚,本来也是个读书人,但在给匈奴人为奴的时候,被打伤了手臂,又向来高度近视——正因如此,在匈奴人看来纯是废物,所以才会把他交给是勋——加之胆战心惊之下无法读写。贾衢听说无所长者都可能被驱出河东郡去,故而假冒其名,帮忙通过了测试。最终柳孚被分派去某县做官役,贾衢却被送来了黑煤窑。

讲完前因后果,贾衢最后长叹一声:“若知要来此不见天日处,余昔日必不敢为此也。”

是勋注目贾衢,捋捋胡须,不禁对这个年轻人感起兴趣来了。并不在于贾衢能写会算——这年月识字的人虽然不多,但混迹士人群中的是勋,还真不会把普通读书人当宝贝——而在于贾衢见到自己以后,态度虽然恭敬,但是绝不卑屈,回答问题思路清晰,言辞便给,便颇有当日张德容在左冯翊时的风采。不想草野之间,还有这般人物,其名虽不著史,却亦未可小觑啊。

“汝是哪里人,表字如何称呼,如何陷身匈奴之中?”

贾衢答道:“余乃襄陵人氏,本亦县内显族,惜少孤家贫,因而往依外兄于平阳。匈奴占据平阳,不幸被掳为奴。小字梁道。”

“贾衢贾梁道?”是勋略一沉吟,已知究竟,不禁微笑起来,“汝可愿入我门下么?”

贾衢之名,是勋几无印象,但加上本籍襄陵,其字“梁道”,脑海中的零碎片段也便得以拼合起来了。史书曾言,此人少年时与同辈游戏,即好模仿军伍之事,其祖父贾习异之,云:“汝大必为将。”口传其兵法数万言。

长大以后,贾衢自河东小吏做起,历仕曹操、曹丕、曹叡三代,官至豫州刺史,曾经力挫孙权,救出了被围的大司马曹休,死后谥为肃侯。《三国志》中,即以扬州刺史刘馥、兖州刺史司马朗、扬州刺史温恢、并州刺史梁习、凉州刺史张既,与此贾衢等六人合为一传,誉之为“精达事机,威恩兼著,故能肃齐万里”,实汉魏之际的名臣也。

当然啦,史书上并未用贾衢之名,这人后来改了名字,叫做贾逵,而其长子,便是后来司马家的第一忠犬——贾充贾公闾。

是勋心中暗自得意:“吾昔荐刘元颖,关中得张德容,不想今日又得贾梁道,此莫非天意乎?”

是勋自认为并没有什么王霸之气,即便官居侍中,守牧河东,真正有骨气的士人,也不会一闻其名就纳头便拜,如同很多不靠谱的穿越小说那样。然而贾衢被送来矿上,做个小小的计筹员,还每天看到会有死人被抬出去草草埋掉,就觉得自己的前途一片黑暗,突然间光芒闪现,郡太守竟然要收自己做门客,那还有不满口答应的道理吗?为脱苦海,骨气啥的也便只好抛诸脑后了。急忙下拜:“愿为主公效死!”

是勋当即就带着贾衢上路,并且很快便为自己能够发掘出这个人才而感到欢欣不已。原来贾衢虽然家贫,贾氏却是襄陵大族,亲朋故友遍布河东郡内,故而他少年时代,各处访亲、游历,对于郡内的道路是很熟悉的。是勋此番北巡蒲子、北屈二县,自然也找了向导,但那些向导多为兵丁、小吏,除了识路外别无所长,不似贾衢,各地的风物、人情,乃至历史、掌故,全都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使得是勋旅途绝不寂寞。

自壶口山北上,不日即抵达北屈县城。县令出城相迎,接入衙署,呈递计簿——全县共户七百,口三千七百,真是贫瘠得令人难以想象……而且北屈城防也很薄弱,就跟是勋起家的?邯城有得一拼,土兵不足百名。这样的城墙,一推就倒,这样的兵丁,一扫就空,别说阻挡袁军南下了,就连普通三五十人的匪帮都难以剿捕。是勋望望身旁的夏侯兰、孙汶,二人都是面色铁青,看起来,这北屈县城,是非放弃不可的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