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英雄少年(第2/3页)

这个献计之人,便是郭缊之子,年仅十六岁。荆洚晓打听清楚了,前来回报:“太原阳曲人也,姓郭名淮字伯济。”

啥,郭伯济?是勋闻言,唇边不禁露出一丝笑意:“不想郭贞侯已将成年也。”

这位郭淮郭伯济在演义中着墨不多,评价一般,瞧着也就一个二流将领,但在是勋眼中,却可谓是三国鼎立前期首屈一指的大将。他曾为夏侯渊司马,当夏侯渊在定军山被斩以后,收束败兵,推举张郃为主,暂时稳定了汉中局势,就此崭露头角。后来他久镇陇上,配合曹真、司马懿对战诸葛亮,亦多次料敌机先,周旋之间胜多败少。能生扛住诸葛亮,那不是司马懿一个人的功劳,起码张郃得分出去两成,郭淮再分出去两成。

等到诸葛亮死了,蜀中大将换成姜维,郭淮那就更加如鱼得水啦,多次封堵姜伯约,基本上姜维在他手上就没落着好。郭淮之后有陈泰,陈泰之后有邓艾,哪一个都比姜维要强——所以是勋始终认为,郭淮论及军事才能,只在姜维之上,而不在其人之下。

此外郭淮还会治理民政,魏主曾在诏书中称赞他“在关右三十余年,外征寇虏,内绥民夷”,这更是姜维拍马也追不上的。

是勋当时只是随口那么一问,设这条毒计来害我的,是高幹本人哪,还是他身边儿什么人?郭缊害怕连累儿子,没敢回答。他要直接编个瞎话,或许是勋还不会在意,这一见有问无答,就上了心了,找别的俘虏来一打问,郭伯济就此浮上水面。

郭淮本年只有十六岁,实岁才刚十五,但是熟读兵书,胸怀大志。老爹郭缊奉命率领数千兵马离开雁门,到太原来与高幹会合,郭淮颇想趁机立一番功业,好说歹说,让郭缊把他也给带上了。郭缊还干脆就此给儿子行了冠礼,取字“伯济”。

到了晋阳,三言两语之中,高幹对这位少年大为赏识,就此留在了身边。所以当潘六奚遣密使到来的时候,郭淮有机会向高幹进言,献上妙策。是勋心说要不是我“会妖法”,今日绝落不到好去,郭伯济你这条计策可是真毒啊!

郭缊拍是勋马屁,说他“度量恢弘”,其实是勋心眼儿还真是不大,听说是郭淮献计要害自己,第一反应:“此人吾必招至麾下。”第二反应:“必报此仇!”不过这两个想法根本矛盾,往深里一琢磨,干脆——他提出以夺取晋阳为条件,否则就要处死郭缊,让郭缊写信去要挟儿子。郭淮要是真有本领办成此事呢,他们父子肯定再无法立足于袁营,只能来投奔自己;郭淮要是办不成此事呢?他倒也没真想宰了郭缊,只要小家伙不丢了性命,有老爹为质,还怕你不上我的贼船吗?

不过就怕郭淮胆大包天,将计就计,好在自己身边儿还有司马懿在呢,只要往后小心行事,也未必就会再上他的圈套。

所以是勋在威逼郭缊写信,并且派人送出去以后,就跟司马懿商量,咱下一步该怎么办?司马懿捻捻胡须:“主公欲求稳妥乎?欲谋大功乎?”

是勋这时候正在信心爆棚,当即答道:“吾非欲谋大功也,然若不能牵绊高幹,倘曹子孝偶失河内,则恐朝廷危殆。”这不是局部战争,这是全面战争,咱们在边角之地打得越好,则曹操就越有机会快速击败袁绍,并吞河北。

司马懿点头:“贾梁道若能镇定四县,则后路无忧,主公可前。高幹既已放空界休、邬县,焉有不取之理?”

是勋微微而笑:“还有中都——吾不如往中都去,便在彼处等郭伯济消息。”

第二天一早,是勋释放了呼厨泉,可怜的单于垂头丧气地就领兵奔西河郡去了。是勋也不等贾衢的消息,即率兵马北上,途中会合了已得着消息,欲自绵上聚来援的夏侯兰所部,两日后进入中都县。才到中都,前方曹性传回来消息,京陵和祁县也拿下了,是勋毫不耽搁,急匆匆又赶往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