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诛心之论(第2/3页)

曹军中自有医生,所以是勋虽然跟同出征,也没有再带上自家的许大夫。话又说回来,许柯是张仲景的弟子,擅长内科,外科水平却不见得有多高。是勋时常懊恼,当初就应该想办法把樊阿给留下来啊,他这华佗一派,乃是内外兼修的。

随即是勋就跑去游说沮授。曹操给沮授的待遇还算不错,也不捆绑,更不打骂,专辟一帐供其居住,饮食不缺,只是遣人严密守备,不放他逃走就是了。沮授的态度也很沉稳,该吃吃,该喝喝,似乎已完全将生死置之度外。

是勋当年北赴邺城,游说袁氏的时候,经荀谌的介绍,曾经跟沮授见过面,也交谈过,后来沮授还赠以兵符,助他逃离冀州。所以是勋见了面,第一句话就说:“为子辅昔日相救,故今勋也来救卿,以为还报也。”

沮授淡淡地一笑,摆了摆手:“无须也。昔日相救,为授可惜卿之才具,并恐大将军负拘贤、杀贤之恶名耳。”是勋说我也是一样啊:“勋亦惜子辅之才具,并恐我主曹司空枉负杀贤之名也。”

沮授说那不一样啊——“昔袁、曹为友,今则敌我,曹司空擒敌将而斩,理之常也,孰云杀贤?”在原本的历史上,曹操一辈子杀了很多人,每遭后世唾骂,但独独杀陈宫,杀沮授,后人虽觉可惜,却没人因此而咒骂曹操。为什么呢?因为一来双方本为敌对关系,二来曹操不是没劝过降啊,你们不降,那才只好杀了,这不是曹操的错啊。

沮授接着还说:“昔晋襄不杀三帅,先轸乃面唾之——授请死。”是勋摇头:“先轸唾晋襄,非为不杀三帅,乃其释三帅也。固然,纵敌不祥,若卿肯降于我主,则非我敌也,何必求死?”

沮授苦笑道:“吾闻忠臣不二仕,授安敢有降意?宏辅若爱我,则速我死可也,不必劝我降也。”

是勋心中暗笑,来了,来了,就知道你会说“忠臣不二仕”之类的屁话,这我可早就把反驳的言辞给编排好啦——“吾闻子辅曾仕韩冀州,为其别驾,并授骑都尉,有诸?”韩冀州是说韩馥,沮授是在灵帝时代举的茂才,担任过两任县令,然后就入了韩馥幕啦——你说你不仕二主,那韩馥怎么算?你又不是一起家就跟的袁绍!

沮授闻言,不禁莞尔:“宏辅果能言者也……”笑完了突然一板脸:“韩冀州如何与大将军相比?其素性恇怯,非能安冀州者也。况大将军之于韩冀州,非力取之,乃揖让之,自与今日时势不同。”袁绍又不跟今天的曹操似的,亲率大军去抢韩馥的基业,本就是韩馥拱手把冀州让给他的啊,那么我从韩馥手下转到袁绍手下,就不能算是投降、背叛。

是勋心说算了吧老兄,若论起天下大势、战阵策谋来,我肯定不是你的对手,要是讲道德问题嘛……过两年我说不定能翻过项、刘之案来,说刘邦是篡楚你信不信?当下淡淡一笑,给了沮授当头一棒:“如此说来,耿武、闵纯,皆叛匪耳。”沮授倒也沉稳,不过略略变了一下脸色而已。

耿武、闵纯都是韩馥的部下,反对韩馥把冀州让给袁绍,可惜韩馥猪油蒙了心,不肯听从。等到袁绍占了冀州,韩馥从事十数人皆弃官而去,只有耿、闵二人性格比较暴烈,还抄着武器打算驱赶袁绍,结果被袁绍所擒,命田丰杀之。这俩也是沮授的老交情了,沮授对于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很不以为然的,但同时也不得不敬佩其忠耿之节。是勋若说二人不明大势,沮授不会有反应,是勋开口说“皆叛匪也”,沮授听了就不大高兴——可是不高兴归不高兴,却也无辞反驳。

是勋始终注意着沮授的表情,心中不禁暗叹:果不出我所料,这位老兄是多少有点儿政治洁癖的,对于我的劝说而言,这就是他一大弱点,可以由此突破。真要碰见个许攸之类没节操的,肯定毫不动容——对那路货,你得跟他说利益,而不能跟他论道德,可是道德问题完全凭嘴说,利益就得曹操开价啦,自己未必有那种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