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玩弄人心(第2/3页)

计策提出来,荀攸和郭嘉都沉吟不语——是勋知道他们在顾虑什么,也不说破,只是仪态沉稳地微笑以对。最终忍不住开口的是郭嘉:“此计颇妙,然而——如何将伪书递之沮鹄手中呢?”

是勋淡淡笑道:“自可射箭而入。”想当初他在守备祁县的时候,郭淮就是射了一封书信进来,约定为应的呀。

郭嘉皱皱眉头,那意思大概是:我说得够明白了,你怎么就不悟呢?——“若信落于审配手中,奈何?”

沮鹄在邺城之中只是一个小角色,并未被付于一侧城墙的守御全权,咱们怎么知道他究竟在哪儿呢?怎么知道哪些人是他的心腹呢?漫无目的地射箭,就有超过九成九的可能性,信会落到审配手中,则必然有了防备,甚至直接把沮鹄逮捕起来。要是伪书送不到沮鹄手里,那你的计划就根本无效啊。

是勋心说,你以为我会请董昭假冒沮授的笔迹,给儿子写一封清楚明白的劝降信吗?信里写自己已决定降曹,要儿子做内应,开门放曹兵进入邺城?要是这么一封信落到审配手里,审配铁定要把沮鹄给拘押起来,甚至直接就砍了沮鹄的脑袋,以防患未然——郭奉孝啊,论起智谋来,我确实不及你,但你难道认为我彻底是傻的吗?

于是捻须摇头:“即书信落入审配手中,又何伤也?”眼瞧着众人疑惑的目光,他便胸有成竹地就从袖子里抽出一张纸来:“信文勋已拟得,即呈诸君观览。”

先把信递给曹操,曹操边瞧边皱眉头,瞧了老半天,才转给荀攸——郭嘉、董昭也都凑过脑袋来,跟着一起看。先一见信,众人心中都暗自说道:“为此伪书,是宏辅颇费心思啊……”

因为一满篇的文字,倒有一半儿都给划掉了,可见反复修改了无数次。本来以是勋在文字上的功力,就算此信关系重大,必须字斟句酌,也不大可能写了再抹,抹了再写,到处都是删改——可见是耗费了无穷的心思。

再瞧文字,众人也不禁都跟曹操似的,皱紧了眉头。信文大意是:我受袁公厚恩,是肯定不会投降曹操的,所以曹操打算把我押赴许都,交由天子惩处,估计此去便是永诀;虽审正南智计百端,而邺终不可守,城破之日,玉石俱焚,父子行将于泉下相见矣。信中充满了颓唐、绝望之意,但却无一字涉及要沮鹄为内应降曹之事。

这是怎么回事儿?这么一篇完全搔不到痒处的书信射入城内,就能使沮鹄为救老爹而起意谋反?不过是勋说得是没错,这信就算落到了审配手中,他也未必会因此把沮鹄给逮起来——围城之中,并无证据即逮捕同僚之子,反而会引发人心动荡。

是勋双手笼着袖子,不言不语,静等三人瞧完了好发表意见。可是三人都跟曹操似的,光皱着眉头朝他投来疑惑的目光,却根本开不了口。怎么说?你脑子进水啦,这封信压根儿没用?别说是宏辅了,换任何一个不擅策谋但智商正常的人来,比方说杨修、王粲,都不会拿这样的信出来糊弄事儿啊——再说了,伪书之计,本来就是是勋自己献上的呀。

是勋瞧大家伙儿都问不出什么话来,这关子实在卖得失败,只好暗中喟叹,缓缓揭开谜底——“即请公仁试摹沮授笔迹,照录此书——涂抹处文字,随意可也。”

是勋这话的意思,你不是光抄明明白白的文字,你得连哪儿该涂,哪儿该抹,都得原封不动地给我照搬下来!

荀公达第一个反应过来,不禁双眉一挑,扬声笑道:“此计甚毒也!”第二个想明白的是郭奉孝,冷冷地评价:“此真有贾文和之风也,不意宏辅竟能办此……”

是勋心说:你猜对了,这条计正是跟贾诩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