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曳尾泥涂(第2/3页)

是勋嘴里这样劝曹德,可是心中却在考虑另外一个问题——我此番立功朔州,在京中引发怀疑和嫉妒,自己、诸葛亮等人身在局中难免懵懂,可是荀彧、郭嘉他们是一定能够瞧得出来的呀,为什么谁都不言不语,倒要个小吏吴质来提醒自己呢?

好吧,荀氏、郭嘉,与自己略有心结,贾诩跟自己交情不到,这些人瞧出来了故意不说,或者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那都可以理解。可是从前没有想到,今天曹德一提才想起来,董公仁也在都中啊!公仁最熟此中之道,又与自己交情颇深(虽然比不上曹德和鲁肃),为何不肯相劝呢?是因为忙着推曹操当丞相,所以偶尔忽略了,还是别有隐情?

在原本的历史上,曹操的一生,可以说受到两个人的影响很大,一是荀彧,劝其行霸道,为诸侯之伯以辅天子,另一个是董昭,劝其行王道,代汉自立。这两人所在的派别,最终将会引发外在和缓,内里却凶险万分的对抗。是勋本人终究主要靠自身才能而非姻亲关系才加入曹家班的,跟曹德没法比,无可翩然坐观也。必须要拉一帮打一帮,那不用说了,肯定是帮忙董昭对抗既是世家大族的代表,又反对改朝换代的荀氏啦。而倘若董昭并不信任自己,甚至与自己暗生龃龉,自己以后的位置可就很难摆正喽。

不成,我得想个办法点一点董昭,让他明白,我愿意跟他坐在同一条船上,可别故意把我推落水,对他没好处。

是勋脑袋里转着这些圈儿,与曹德的对谈就不禁有些敷衍,前言后语常不连贯。曹德瞧出来了,就问他:“宏辅似别有所思乎?”是勋本来想以途中劳乏来搪塞的,可是转念一想,还是回答道:“乃虑朔州之事也。虽然不得不辞其职,亦恐行百里而半九十九,功亏一篑。”

曹德说好吧,都中之事,我就暂且不烦你了——等你从高密扶柩而回,呆上几个月,自然明白。我正要向你请教朔州之事,你可详细说来,我争取萧规曹随,不更动你的政策。

是勋说那太好了,当即将朔州的情势,和自己的处置,一五一十地详细向曹德阐述了一番,完了说:“西河郡守郑文公、上郡权守董公盛、护匈奴校尉贾梁道,此皆能吏,卿可放心用之。”至于诸葛亮、郭淮、秦谊等人,他是打算暂且带回许都来的。

这一聊就聊到很晚,曹德殷勤相留。是勋心说反正赶不及出城去瞧管巳跟儿子啦,曹淼和闺女则尚在西河,回家也没意义,干脆就留了下来,与曹德抵足而眠。临睡前,他还写下两份书信,一份信给是魏,要他待曹德如待为父,一切都听从曹德的指挥。第二封信则是写给董昭的,信中说:“闻公仁欲废三公而复国初丞相制度,然丞相例分左右,而以御史大夫次之。今曹公总军政,而尚书令荀公总庶政,当使曹公为左,荀公为右,如周勃、陈平故事也。然恐荀公不敢与曹公同列,奈何?况移尚书台入相府,则尚书亦荀公所掌,则与今日无异矣。国家制度,要在名实相符,若不相符,此议曹公如何允之?三思。”

表面上,似乎是在反对恢复丞相制度,实际上却在提醒董昭,荀彧很可能从中作梗。如今曹操为司空,荀彧是尚书令,相当于曹操在内朝的代理人,倘若内外朝总合为一,则代理人就可能跃升为副老板,这事儿你能忍吗?曹操会答应吗?制度究竟怎样改变,你可得考虑清楚了啊。

更往深一层里说,是勋这也是在向董昭表态:我是支持曹操再进一步的,但前提是荀彧不能跟着他一起进,所以——我跟你应当同一战线,你可别把我这枚重要棋子推到荀氏一边儿去啊!

相信以董公仁之智,应当能够瞧得明白信中所隐含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