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廊下故人(第2/3页)

公孙度双眉一挑,斥喝道:“住口!”随即转向是勋:“此犬子也,年幼识浅,妄语而已,天使其恕。”

看起来自己猜得没错,这个果然是公孙度的儿子,就不知道是公孙康呢,还是公孙恭呢?——“公子如何称呼?”

“不敢,”对方躬身行礼,“小子名康,字宗赐。”

是勋微微点头——史书上没有记载公孙康的表字,今天才知道,原来字“赐”,想必是来源于《礼记》中“康周公,故以赐鲁也”一句。公孙度给儿子起这种名和字,他是自比周公,想让儿子当伯禽吗?

当下简单地还了一个礼:“宗赐公子有问,自当相答。昔中国小也,有夏居之,不过豫州而已。舜为东夷,是谓生于姚墟,今处青州;文王为西夷,是谓生于岐下,今处雍州——何得谓远?嬴秦起于西陲,为平王东迁,而使其守宗周也,所居故周腹心之地——岂非中国?昔大禹定鼎九州,舜、文王、嬴秦之基,俱在域内,而辽东在冀州千里之外,是真化外也。”

小子你竟然跟我提上古史?先不说自己前一世就对秦以前的历史挺感兴趣,历代专著也不知道读过多少部了,光说“古史辨派”兴起以后,彻底推翻了对儒家经典的迷信,虽然破坏多于建设,却给古史研究敞开了崭新的大门——就不是这时代仅仅读些相互矛盾的战国杂书,所可以比拟的。

原本所谓的“中国”,也不过就河南那一块儿,什么东夷、西狄、南蛮、北戎,绝大多数放在今天,不但全都在汉境之内,而且距离黄河中游都不远,想要杀奔河南,能有多难啊?可你们如今在哪儿?你想奔许都去?十万八千里啊兄弟!

——其实公孙康虽然还是个青年,但已经留了髭须,瞧外表恐怕还比是勋为大,就奔三十岁去了;然而勋身为朝臣,与其父公孙度乃可平辈论交,所以客气归客气,本能地就用上了教训的语气。

“况,自周宣王命庄公为西陲大夫,逮至始皇一统天下,其间几代?公子可计之乎?”你们要想争天下,也得先站稳了脚跟,然后等孙子的孙子的孙子诞生……公孙康给他驳得哑口无言,只好拱手:“小子无识,天使所责是也。”

公孙度可瞧不下去了。大人在谈事儿,小孩子胡乱插嘴,确实该教训,问题哪个爹都不会听别人训自己儿子而感到开心。话说我今天本是装病躲在这儿的,你进来探病合理,直接跟我病榻前谈论国家大事,那就不大合适了吧——“度病甚笃,头目昏昏,且待愈后,再见天使——宗赐,即命汝代为父款待天使吧。”儿子啊,帮我送客!

是勋本打算快刀斩乱麻,就在这儿跟公孙度把话说清楚的,但问题眼瞧着人不想理他,这满肚子的辩词就再喷不出来啦。无奈之下,只得拱手告辞。公孙康引领是勋出门,柳毅、阳仪先走一步,说我们去安排酒宴。

是勋心说也好,虽然不能跟公孙度多聊几句,但我可以先从他儿子和部下身上尝试着打开突破口。

当下即被公孙康引入府邸的偏院,有侍女、仆佣过来服侍,漱了口、净了面,脱下风尘仆仆的朝服,换上一身常服,同时安顿好了行李。约摸半顿饭的功夫,公孙康又过来相请,说宴席已经摆好了,请天使入席。

是勋跟着公孙康一路前行,这平州牧的府邸确实大,才几个圈子,就几乎把是勋给绕晕了。眼瞧着经过一道影壁,前面就是正堂,已有多人拱手恭候,突然间,是勋本能地察觉到,似乎有谁在不远处正盯着自己瞧?

斜眼望过去,只见回廊,却不见人——是我太敏感了吗?还是说,只是个仆役什么的,瞟自己一眼就过去了?如今自己在这府中,在这大堂之前,那是绝对焦点中的焦点,被人瞧上几眼,很奇怪吗?不要紧张,放松,放松下来……是勋是没有瞧见,确实有人在回廊一侧盯了他好半天,只是是勋眼神一瞟过来,那人立刻就闪身到廊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