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尽屠公孙(第2/3页)

公孙度临终前要儿子放弃襄平,暂退以避是勋的锋芒,寻机再举,首先提出的便是南投乐浪。然而公孙度也说了,倘若此事为是勋预先料到或临时侦知,恐怕你走不通,那没办法,只好走第二条道路。当时公孙康也问:“莫非往投高句丽乎?”公孙度朝他一瞪眼:“岂不念昔日袁氏兄弟耶?!”

如今公孙兄弟落到昔日袁氏兄弟一般的败逃下场,倒真可谓天道轮回,丝毫不爽,而两者逃出根据地,往投别家的情势也是相近的。今天的高句丽,就好比是昔日的辽东公孙氏,一方面足以割据自雄,另方面却都畏惧中央政权的全力进攻——就这方面考虑,高句丽还比不上公孙氏,别说中央政权了,就连与公孙家连年相攻,高句丽都是败多胜少,唯一的长处,就是距离足够遥远,朝廷或许无意前往征讨。

所以高句丽王肯定想啊,我天高皇帝远,朝廷未必会来打我,但要是我收留了公孙父子,那就难说啦。既然如此,何不斩二公孙以献朝廷?乃可保我藩国得安也。而且就如同当日公孙度忌惮二袁一般,高句丽王也肯定忌惮公孙兄弟,随便放你们入国?谁知道你们会不会妄图鸠占鹊巢啊!

当日公孙,对袁家没有阴影,而如今的高句丽,才被辽东击败不久,表面上虽然平等和睦,其实每受公孙氏的驱策,心里不但有阴影,还有仇恨呢。寄望于他们收留你,保护你,那不是很渺茫的事情吗?

故此公孙度安排儿子,说万一南路不通,你就只有北投鲜卑一条道路可走。

这一方面,鲜卑族不算大汉朝的正式臣僚,自从檀石槐组建了东部鲜卑大联盟以后,各部时降时叛,汉朝也只有羁縻而已,根本就管不到他们。所以实际上,鲜卑之于汉朝,乃是敌国,敌国之间收降纳叛,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另方面,鲜卑欲南下牧马久矣,只是找不到合适的“带路党”罢了,你们兄弟过去,便可为陈豨、卢芳也,他们定然收留。而且如今联盟瓦解,各部争雄,正当我辽东以北,势力最大的乃是素利、弥加二部,联合以敌西方的柯比能。既有二部在彼,汝兄弟乃可从中斡旋、取利,以期卷土重来。

公孙度既然已有所教诲,所以公孙康从来就没想过要往投高句丽。当下将父亲的遗言向阳仪合盘托出,阳公量不禁悲恸道:“先主若在,吾等何至于此!”你瞧公孙度那是多么敏锐的眼光,多么稳妥的谋划,咱们可谁都比不上啊!

公孙康安慰阳仪:“公量勿颓唐也,异日折冲胡种之间,渔利二部,都仰公量。”你是个政争的高手,将来我兄弟能否在鲜卑站稳脚跟,进而谋取利益,那就全都得靠你啦,还请赶紧振作起来。

一行转道北上不提。且说翌晨襄平城内群僚发现公孙兄弟和阳仪全都不见了踪影,莫不大惊失色,张敞、王建等商议了好半天,终于还是决定派遣使者前往是勋军中,俯首称降——这连主子都跑路了,咱们还硬撑个什么劲儿啊。

使者到来的时候,正赶上秦谊遣人还报,说果然在大梁水中游以南发现了公孙康的踪迹,只可惜对方见机得快,及时转向,朝北方遁去,吾等追之不及。是勋关照他们继续封堵南下之路,正不必深追。

转过头来跟逄纪、诸葛亮商议,说看起来公孙兄弟确实逃了,但为我军所阻,不得南下,因而北遁——他们会跑哪儿去呢?咱们有可能追得上吗?

逄纪说再往北就是玄菟郡啦,地势相对平缓,可通的道路很多,不但难以封堵,估计也追之不上——“若公孙兄弟遁入高句丽,则无忧也,吾在辽东,亦与句丽君臣有所交通,但一书往至,必缚彼来。但恐其往投鲜卑,则难制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