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天赋上限(第2/3页)

可是弊端也同样有两个。其一,曹操所带兵力不足,只有十三万而已,比起原本历史上肯定要少。赤壁之战曹军总共有多少呢?史无确载,曹操自称“今治水军八十万众”当然是吹牛不上税啦,可即便打个对折也有四十万,再打对折是二十万,折上折也有十万——以二十万左右的可能性最高。问题刘琮是未战即降啊,荆州数万人马全都落在了曹操手中,今天可就未必有此好运了。

就理论上而言,刘表绝不会轻言投降,曹、刘之间必有一场恶战,恶战之后各能剩下多少,那谁都说不准啦。

其二,因为自己小蝴蝶翅膀的煽动,曹操这些年比原本历史上更要顺风顺水,很可能滋长骄傲的心态,兼之贾文和又初入其幕,还未能受到足够的信任。在原本历史上,贾诩曾在赤壁之战前劝曹操说:“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意思要先稳固荆州,然后才谈得上收拾东吴,而且说不定大势所趋,不用收拾对方就服了。可惜曹操听不进去,遂有赤壁之败。而在这条时间线上,要是荆州之战打顺利了,曹操肯定更加一意孤行啦。

是勋的心里很矛盾,基于陆议所透露的信息,他希望与孙家之战早开为好,趁着江东人心不稳,士皆欲降的机会,一举将其剿灭。可是对照原本的历史,却觉得迟一些亦无不可,曹操要能在荆州多呆些时间,先稳定了新占领区再攻江东,胜算更大。

甚至他还琢磨,要是曹操在荆州打得比较艰苦一点儿,或许就不会因胜而骄啦,也不会荆州全境未平呢就猛然掉过头去攻打孙权……唉,究竟哪一条才是正路,哪一条是歧途,远在千里之外,不明前线局势,还真是研究不清楚啊。

曹操此番南征,很早便起意了——袁氏既灭,幽州既平,那么南取荆扬便自然提上了议事日程——是勋若想参与,其实有大把的机会可以离开幽州,返回曹操身边。而且事实上曹操也颇有此意,若非是宏辅正趁着这个节骨眼上远征辽东,才回幽州,一方面征尘未洗不便遽行调动,另方面也还需要他来威慑才刚夺取的平州,曹操早把他给召唤过去啦。

然而是勋内心深处却并不想参与南征之役,因为历史既然已经改变,形势已然大为不同,自己去了又有何用?倘若自己是直接穿越到赤壁之战以前,原本的历史还没有大走样,自能协助曹操打赢这一仗——起码不会惨败,只要提前揭穿黄盖是诈降就成了嘛。就曹操本人多疑的性格,再加上是宏辅的无双唇舌,哪怕黄公覆是真心降顺,都能给他搅黄喽!

曹德曾经说是勋缺乏信心,但那已经是过去时啦,如今的是宏辅可谓信心满满。头一点是对儒道的信心,他打着郑门嫡传的旗号,挂羊头卖狗肉,小心翼翼地歪曲和篡改儒家经典,不能说无人起疑,但阻力真是预料之外的小——这便是权威的力量了。在朝的郗虑要是勋为自己撑腰,好成为当代的古文领袖,是不肯轻易开罪是勋的;在野的崔琰等人刚夹着尾巴守完三年丧,正削尖了脑袋想重新混入官场呢,也不会来招惹是勋这种实权人物;至于非郑门的古文家和那些落魄的今文家,他们有跟是勋叫板的资格么?

第二点是对诗文的信心,如今是勋写得一手四平八稳的应用文,抄诗的经验值积累到一定程度,也可以自己下场现作了,早就没有了害怕被人当场揭穿真面目的担心。他原本还怕被王粲、杨修他们扯去参加什么诗会,命题作文,当场酬唱,容易漏出马脚来,可是真的经历过几次之后,却发现可以利用自己的政治经验和口舌之巧,完美地控制场上氛围,甚至把原定的诗题都给改了。在这种情况下,连那票“建安七子”自己都能应付,还会害怕别家士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