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隆中闲话(第2/3页)

诸葛亮急忙拱手躬身,诚心受教。

黄绶接着说:“察令师之所为,欲藉此乱世,一扫桓灵以来恶政。世家大姓,勾朋援党,坐望空谈,不恤百姓,须抑制之,世乃得安。观其于安邑首开科举,间以九品中正,乃可知也……”

啊呦,诸葛亮心说老丈人您可真敏,藏在深山里竟然还能够瞧清楚我老师开创科举制的真实用意,了不起啊!就听黄绶接着说:“前广元、公威、州平皆往应试,俱取中而为郡吏矣。”

他所指的乃是石韬石广元、孟建孟公威、崔钧崔州平,都是诸葛亮当年隐居隆中时候的好朋友。这仨也跟诸葛亮一样,并非南阳本地人,而是乔迁户口,又不跟诸葛亮似的傍上了一位好老师,因而始终未能出仕。直到开科举的消息传到南阳,三人见猎心喜,于是相伴前去参加考试——当时诸葛亮还跟着曹操正南征呢,所以他并不清楚此事。

至于判卷的是勋,你跟他说石广元、孟公威、崔州平,他当然知道,问题考卷上糊了名瞧不见,而等到正式给出品评之后揭开来抄录中式者姓名,光见着颍川石韬、汝南孟建和博陵崔钧了,哪儿还能想得起来究竟是WHO啊?

按照诸葛亮的看法,三人皆为当世俊才,若仕可为刺史、郡守,但这回考试,三人的成绩虽然不错,却都只中上而已,攀不到上乘去。原因就在于他们不是南阳人,没有南阳郡的中正评级,其中只有石韬祖籍颍川,算魏国的领地,可以回乡先混个等级出来,但他却偏偏想跟两位好朋友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公平竞争,所以坚持不往。因此三人皆为投刺自荐,得不着一点儿加分。

不过中上也算不错了,可任为郡吏,而不会落到县里去。话说这回科举考试,中式者不少,但其中有约摸两成在得知所授官职后,便急忙上书请辞。大多是世家子弟,因为成绩不够好,受委县职,他们觉得丢不起那个人,干脆——我再去复读两年吧。因为过去的县中除令、丞外,余职皆为墨授长吏自辟,既没有正式编制,且又身份低微,也就只有吴质之类寒门愿为,世家大姓是根本瞧不起的。如今魏之五郡内各县虽然新设了很多正式在编的公务员,名门之后仍然不肯屈尊降贵,去为乡间小吏。

至于秦之官员,多出郡县小吏,汉初的名臣萧何、夏侯婴等亦曾仕县,整天把高皇帝摆在嘴上说事儿的家伙们就全当遗忘啦。

而石韬、孟建等三人,虽然出身不算很高(当然不至于到吴质的地步,或与是氏差相仿佛),但亦自期以刺史、郡守,真要把他们分派去县里,肯定也是要打退堂鼓的。好在他们确实肚子里有墨水,成绩不错,皆得仕郡,这才算皆大欢喜。

如今黄绶提起此事来,诸葛亮自然也为朋友们高兴,同时也挺欣慰,老丈人终于把那些尖锐的话题给揭过去啦。当晚他便在隆中宿下,直到翌日午后才返回襄阳城中,随即便跟随着李典南下江陵。

消息传至江陵城内,刘琦、刘磐无不大惊,刘磐赶紧下令,使文聘率军以敌于禁,他自己则亲统主力北上,去拦李典。然而文聘托病不肯出征,刘磐不疑有他,乃使王威代之,而付文仲业以留守江陵的全责。

刘磐、王威既去,剩下一个刘琦威望不足、手无余兵,再加上身体孱弱,三天两头得病,那便无足可忧啦,文聘乃暗中联络蔡瑁、蒯越,随时准备发动政变。然而就在这个时候,马良从巫县赶回来了,求见刘琦。刘琦说辛苦你了季长,要劳你的大驾,再跑一趟西方,去告诉关将军,他所提的条件我全都答应,只求速速来援。

同时还书下一道令符,交给马良,要他持令去接掌秭归的黄忠所部,赶紧放开通道,使得益州军可以顺利抵达江陵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