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欲捧杀也(第2/3页)

逄纪是亲眼见过袁绍在几个儿子之中踌躇、徘徊、反复的,他岂能瞧不清这一点?

这也正是原本历史上贾诩劝曹丕“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的真实用意。你要敢在老爹还活着的时候就大出风头,老爹真的会放心你吗?

所以曹昂去荆州跑一圈,无惊无险地返回安邑,那是最好,即便不成,那也受些小挫,或者立些小功好了。可是陈群一句话,并不仅仅使曹昂立下定乱之功啊——就几千人的小乱子,哪怕瞬间平息,功劳又能有多大?但他直接将三州的兵权都交到曹昂手中,倘若战事拖延不决,曹昂得兵时间过长,权势自然膨胀,曹操又岂能坐视不理?

再说了,一朝权在手,曹昂本人的心理会不会受到影响和改变呢?得兵易而弃兵难,他到时候真肯空手还朝,坦然地把曾经拥有过的权力再交出去吗?

“宜春一县之乱,何必长公子亲临?何必征三州之卒?”随便派员偏禆,率一两郡的守兵去平定也就是了,犯得着动三州兵马吗?还都是不稳定的新收之地、新附之卒?

逄元图一语点醒梦中人,是勋忍不住便脱口而出:“是欲捧杀也!”

“捧”这个字,汉时尚无“吹捧”意,还是双手奉取的本意,所以无论关靖还是逄纪,对于是勋的古怪言辞都有听没有懂。逄纪还待再说什么,却被关靖摆摆手给拦住了——你瞧主公正在沉吟呢,先不要打断他的思路。

是勋都已经全明白了,那他又沉吟些什么呢?原来是勋在琢磨,想不到啊想不到,陈长文还跟原本历史上一样,早早地就上了曹老二的贼船啦。正如逄纪所说,倘若为国家着想,治小乱以动寡军为宜,动兵越多,粮秣消耗必大,也会影响到新收领土的安定,陈群就不应当一开口就提三个州;倘若为曹昂着想,欲其立功,也没必要将三州兵马拱手奉上。陈群不是白痴,而悍然作此献议,只能有两种可能性:一,试探曹操是否仍然信任曹昂;二,为曹丕而故意“捧杀”曹昂——以后一种可能性比较大。

然而这般献议虽然貌似不大靠谱,群臣却并无一人激烈反对,可能性亦有三:一,跟是勋似的对政治斗争敏感度不强,一时间没瞧出来;二,本身即为曹丕一党,或者跟别的什么王子一党,乐意见到曹昂被“捧杀”;三,他曹家争嗣,关我何事?能躲还是赶紧躲吧,万言万当,不如一默。

那么曹操又为何首肯了陈群的献议呢?曹操有没有瞧出来此举对曹昂未必有利呢?据是勋判断,也有两种可能:一,当局者迷,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也;二,曹操也正好利用这个机会继续考察曹昂,反正三州之卒数量虽然不少,却还并不在曹操担忧的范围之内。

终究在原本的历史上曹操就喜欢考察儿子们,皆付曹丕、曹彰和曹植权柄,然后犹豫了好多年,差点儿就步了袁绍、刘表的后尘。而在这条时间线上,形势虽变,人心不移,曹操原本放曹昂前往荆州,就有考验和磨练的用意,那么加大考察分量,那也在情理之中啊。

只是自己该怎么办呢?原本懵然无知,还则罢了,如今既被逄纪点醒,势必不能再装作瞧不见——要不要对此有所反应呢?“吾当如何做?”

逄纪和关靖对视一眼,关靖也放下筷子,拱手询问是勋:“未知主公欲废曹长公子乎?”是勋微微苦笑:“吾不知也。”

照道理来说,废长立幼,取祸之端,问题倘若曹昂的思想不加转变的话,他本身就是曹家稳定的一大祸患。是,曹操如今距离帝位仅仅一步之遥,倘若局势不再起什么波澜,三五年内必要篡夺汉室天下,而且根据原本的历史来考究,他起码还有十年可活呢。等到帝位既固,再传诸曹昂,难道那小子还真能捧着印玺去请刘协复位不成吗?然而世间每多不如意事,万一突然起了什么乱子呢?万一曹操天寿未尽便即去世呢?突然间换上曹昂,即便曹氏集团不彻底分崩离析,也需要重新整合,势必拖延天下一统的时间。而中原不定,胡人趁机膨胀,“五胡乱华”之事很可能就仍然无法避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