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沽名钓誉(第2/3页)

诸葛亮这才抬起头来,先朝是勋浅浅一揖,然后环视在座众人:“亮始从外州归来,朝中事安得与闻?便段思阙其人,亦从无往来,其中委曲,实难测算也。然……”略微顿一顿,随即说道:“亮之所思,非其根由,而在其所波及者也。”

是勋问道你这是什么意思?“其所波及者也”,你是认为这事儿还没有完,尚有后话吗?诸葛亮点一点头:“适才曹公言,魏王自归其咎,止诸公辞,然果不得辞耶?先生试思,荀公达、毛孝先、凉伯方归府后,将如何做?”

魏国六相,按序排列分别为:中书令是勋、尚书令荀攸、御史大夫毛玠、中书左仆射刘晔、尚书左仆射凉茂和御史中丞王郎。其中诸葛亮光提了三个人的名字,问是勋,说您根据他们的性情、为人处事,估摸一下,他们今日返回府中,因应朝上之事,会做何举措呢?

是勋闻言,不禁陷入了沉思之中。毛玠、凉茂素来耿介,也并不贪恋名位,倘若不跟刘晔似的,先去找人商量,结果被人给拦了,说不定就会写就辞职的奏疏,明儿一大早递入王府。还有荀攸,他也不是很热衷于那个尚书令的位子,而且严苛点儿来评价,荀攸之主尚书,比他叔叔荀彧要差得很远,所以荀公达就曾经向是勋私下透露过,说自己愿为张良,不愿为萧何、陈平也。

汉初功臣萧、张、陈这三个人有何区别?那就是张良纯任参谋,以智计为刘邦筹划,等到天下底定,便即辞去;而萧何、陈平,那可在太平年月都做过丞相,统领过百官啊。故此荀攸的意思很明确,他本人合适当总参谋长,不合适当国务总理。

所以说荀攸也不会恋栈,说不定返回家中,同样也写下请辞的上奏。虽说曹操已经挽留过了,但这时候的官场惯例,是要反复做表面文章,比方说“三拜三让”,或者“三辞三留”的——想前一阵子是勋装模作样地请辞,跟家里连呆了三天,曹操就先后下过两道慰留的旨意,那才把他给“留住”啊。

由此观之,既然本无恋栈之意,那么荀、毛、凉这三个人就很可能把戏文作足喽,反复上奏请辞。终究今日朝堂之上,群臣请辞也好,曹操温言抚慰也罢,全都是口头文章,若不落于纸笔,深恐士林异言也。

想到这里,是勋不禁苦笑,问诸葛亮:“吾亦当上奏请辞乎?”

诸葛亮说当然啦,要是谁都不辞,您也可以不辞,倘若别人奏辞,您这儿却毫无举动,或者比他们慢上一拍,那么士林之中又会如何看待于你?诸葛亮跟是勋在性格方面有一点非常接近,那就是极重名声——当然啦,是勋是以名立身,近乎于沽名钓誉了,孔明可是打骨子里以纯臣自居的——所以才能一言便点中是勋要害之处。

是勋不禁长叹一声:“如此沽名,亦何益也!”这种表面文章做起来真是让人郁闷啊,可是又不得不做。

谁料诸葛亮不但不加以附和,反而提醒是勋:“先生此何言耶?以为亮请先生虚奏以要名乎?非也,请先生真辞其位可也。”

众人闻言都吓了一大跳,是勋还没有反应过来,曹豹先开口问了:“孔明此何言欤?岂可真辞?!”

诸葛亮淡淡一笑,注目是勋:“亮初归,即闻关、逄二先生言及先生之厄难也,今日请辞,乃可脱此厄难,不亦宜乎?”

曹豹迷糊了,问道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啥“厄难”?是勋不禁摇头苦笑,逄纪倒是赶紧接过话去,把相关孔融之事向曹豹和盘托出。

随即诸葛亮就说了,想要躲过曹操杀孔融,最佳方法就是离开安邑,到别处去,因为通讯手段的不发达,您不可能及时得到消息,那么无以为谏,也就顺理成章,不会遭人怀疑和诽谤了。问题您身为中书令,为魏之首相,不是想闪人就闪人的呀——此前想要出马以平壶口胡工之乱,不是就被曹操打了回票了吗?这种事儿可一而不可再,要是反复计议闪人,必将引发曹操或者他人的疑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