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九江处士(第2/3页)

左思右想,毫无头绪,无奈之下,只得在返回安邑以后,去寻荀攸、贾诩等人商议。最终荀公达提出来一个备选来:“前蒋子通(蒋济)言及有族兄蒋子翼,九江处士也,或可当此重任,宏辅何不就子通问之?”

是勋闻言不禁一愣啊,心说蒋子翼这名字好熟……难道是蒋干?!

根据史书记载,蒋济乃“楚国平阿人”也,其实就行政区划而言,这一说法是有讹误的。西汉初刘邦即封其弟刘交为楚王,传八代而国除,旋宣帝封其子刘嚣为第九代楚王,再传三代,至王莽时绝;东汉朝则由光武帝封其子刘英为楚王,在位近三十年,因被告谋逆而徙丹阳,翌年自杀——所以说,从汉明帝时代就已经没有楚国啦,他蒋子通哪年出生的?难道还能是一百三十多岁的老人瑞不成吗?

楚国既除,平阿县乃归属九江郡所辖,所以正经应该说蒋济是“九江郡平阿人”。而蒋干根据记载,也是九江人,两人不但同样姓蒋,表字里还都有一个“子”字——以前怎么就没能想到,这俩会是同族兄弟哪?

那么蒋干这家伙究竟靠谱不靠谱呢?“蒋干盗书”的桥段,自然是小说家言了,理论上他不大可能是戏台上那蠢到姥姥家的白鼻子小丑。根据《三国志》裴疏引《江表传》所载,曹操“闻(周)瑜年少有美才,谓可游说动也”,于是秘密地派蒋干前去说降。二人见面一番对答,包括后来周瑜领蒋干看其营中兵马器械,都跟演义上差不太多,只是没有“盗书”之事。观营之时,蒋干只是笑,“终无所言”,回去以后就对曹操说,周瑜“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光靠耍嘴皮子是说不动他的。曹操只索罢了。

是勋是个惯于耍嘴皮子的,所以他很清楚,嘴炮不是任何时候都能产生效果的,尤其当面对周瑜这种既精明,又有自己明确主见的家伙,蒋干劝不服周瑜(或者瞧对方那神情,听对方那言辞,压根儿就不打算多费唾沫星子了),那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只要没有“盗书”,还真不算丢脸。

他前世对于演义和正史相龃龉的内容格外关注,所以还能基本上背得出《江表传》里的这段叙述,开篇就说:“(蒋)干有仪容,以才辩见称,独步江、淮之间,莫与为对。”也就是说,这人有学问,有口才,起码在淮北地界很少有士人是他的对手。啊呀,是勋心说我当初跑九江去见太史子义的时候,怎么就没想着跟他打问一下这个蒋干呢?

于是即从荀攸所言,去找了蒋济。蒋子通曾在鲁肃麾下担任功曹,后鲁肃伐吴东迁,他继任为庐江太守,魏国肇建,入安邑为兵部侍郎,乃是荀攸的直接下属。说起来也真巧,是勋才刚开口一问,蒋济就笑:“子翼时在都中也。”

于是蒋干千里迢迢从九江老家来到安邑,这征尘还没洗净呢,就有好事临门了。根据蒋济的介绍,蒋干在九江颇有盛名,故此自视也高,不愿为州郡吏也,认为以自己的本事当做朝官,所以还一直是白衣“处士”。这回因为族弟蒋济得以进入魏国中枢为官,所以他才前来投奔,寻找入仕的机会。

是勋一听有门儿啊,此人既有野心,或能为我所用。于是亲自前去拜访蒋干,面谈之下,觉得此人确有一定的长处——搁游戏里,智力值上80是稳稳的了。随即他便与荀攸、贾诩等人聚在一起,向蒋子翼面授机宜。

蒋干一开口就不同凡响,上来便问:“公等欲如何吕布?”你们究竟想怎么对待吕布?这是我前去凉州卧底的重要前提。倘若你们想要彻底剿灭吕布,那么算了吧,我可不愿意去做死间。

是勋闻言,即对荀、贾二人使一个眼色,然后笑对蒋干:“羁縻之耳,或可使为窦融也。”窦融曾经割据凉州,后归光武帝,成为开国功臣,最盛时其一门显贵,有“一公、两侯、三公主、四二千石,相与并时,自祖及孙,官府邸第相望京邑,奴婢以千数,于亲戚、功臣中莫与为比”。你明白当前时势,魏王迟早称帝,那他就是光武,吕布可为窦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