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外御其侮(第2/3页)

马超摇摇头,说不成——“吾已受大将军之命,誓保新主,安可遽归刘封耶?莫若先不论所向者谁,只论大汉臣子本分,子龙放我入汉,并力一处,共御魏贼。魏贼一日不退,吾一日不南下以攻刘封,子龙亦一日不南下以助刘封。待魏人退去,后事可再商议——此所谓‘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是也。”

赵云心说我要真放你进来,等到魏军退后,还怎么“可再商议”啊,你肯定要并吞我部,拥戴刘禅的。不过目前谁当皇帝事小,若被魏人突入汉中,国家倾覆在即,那才是最可怕的……终究赵子龙并非刘封的死党,他之所以拥戴刘封,一是根据廖淳所说,此乃刘备遗命所传也,二是吴懿谋害了关羽,赵云乃与之誓不两立。其实在内心深处,他觉得只要是刘备的儿子继承帝位便可,养子、庶子,没有太大区别……关键是这面复兴汉室的大旗必须要继续打下去,否则自己跟随刘玄德厮杀半辈子,一切努力全都虚妄,人生的意义要被根本上抹杀掉啊。

所以他也希望可以与马超暂且罢兵,合力御曹。但倘若自己一提,马超立刻就答应了,子龙未免还会心生疑窦:他是真心是假意?是真被逼急了无路可走才对我虚与委蛇的吧?一旦入关,会不会马上翻脸呢?如今马超拒绝了他投效刘封的建议,说咱们还是先攘外再安内吧,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赵云便即信了几分。可他还是要再多问一句:“将军所言,果出真心否?吾若放将军入关,将共守汉中,不起兼并?”

马超即从箭袋中抽出一支羽箭来,当着赵云的面一折两段:“皇天在上,吾若背誓,有若此箭!”不过随即又补充了一句:“一国三公,令出多头,必难取胜。吾入汉后,子龙当听吾号令。”

赵云心说这倒也在情理之中:一则马超所部本来数量就比自己目前所掌的兵马要多,二来论及旧日名位(先不管吴懿加封他的骠骑将军,以及刘封才派人许了自己的卫将军),马孟起本在自己之上。而且马超先小人后君子,把话说在前头,也让赵云对他的观感又提升了几分。当下就马上拱手施礼:“云自当附将军骥尾,唯将军之命是听。”

就此打开大门,放马家军进入阳平关,并且向马超通报了魏军来攻石泉的消息。马超皱眉道:“如此,吾等当归南郑,共谋破敌之策——可使吾将陈式留守阳平,以御张合。”

赵云对此并无异议,于是留下陈式率领三千兵守备阳平关,剩下的部队合二为一,连夜折返汉中郡治南郑。马超在路上就问赵云,说昔日法正在汉中筑二十三道垒,分派诸军守把,合“周易重门之义”,不知道如今情况如何?赵云叹道:“主力多随太子与黄将军南下,今汉中所余不足万数,且多新卒……”所以赵云被迫收缩兵力,放弃了大部分营垒,聚兵以守南郑东方的赤坂、成固、石泉,西方的黄沙、沔阳、阳平,以及北方的褒中,只剩下了这七座要隘。

然而赵云对于守住汉中还是颇有信心的,一是因为才得着将近二万马家军相助,二是预料曹军来得仓促,粮草物资并未补给得上,只要固守各城,熬过最艰苦的一个月时间,对方很可能被迫粮尽退兵——“所虑者,石泉若失,若赤坂亦不能阻敌,则贼可自荆州以沔水运粮,再相持月余,田间谷熟,彼或无粮运之忧也。”

马超手捻胡须,沉吟不语,好半晌才说:“待归南郑,当集众将商议,以定方略。”

等大军回到南郑城中,正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士兵们一得到驻扎的指令,很多累得连营帐都不肯搭,直接裹着毯子就躺倒在民舍檐下睡了。可是马超却仍然精神矍铄,毫无疲态,大步流星进入太守衙署,便命赵云:“速召诸将前来议事,即已寝者,亦须唤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