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9章 各有心思(第3/5页)

安庆绪点了点头,他正要答应,却有人禀报,安太清来了。

安太清也是潞州败将之一,他兵败后藏于山中,最后在局势平稳后,才带领最后几个亲兵逃出河东,回到了幽州,而这时,幽州已经史思明占领,他年轻美貌的妻子听说也被史思明霸占。

安太清心中悲愤不已,天天恳求安禄山杀回幽州,夺回他的妻子,但安禄山只是安慰他,却没有了杀回幽州的念头,命他和安庆绪去训练新兵,这让安太清万分失望,今天他听说安禄山要任命他为副将,跟随安庆绪北征,他顿时觉得不妙,连忙来找安庆绪。

安太清快步走进大帐,躬身施礼道:“少帅,情况不妙!”

安庆绪看了他一眼,“情况怎么不妙了?”

“卑职刚刚听说,大帅已经下令三少帅来接管新兵营,张忠志为新兵营副将,这明显是要夺少帅的军权,卑职恳请少帅立刻下令,让新兵营军队离开营州,前往平州去训练。”

安庆绪回头目视高尚,高尚点点头,意思是说安太清可以信任,安庆绪呵呵笑道:“安将军和我想到一起去了,我也正要撤军南下,既然安将军也没有意见,那我们事不宜迟,立刻撤军南下。”

安太清大喜,躬身道:“遵令!”

半个时辰后,安庆绪率领三万新兵营士兵不辞而别,离开了营州,前往平州,临行前他给安禄山留了一封,表示他想继续练新兵,不愿北上。

安禄山气得暴跳如雷,但他也无可奈何,只得改令安庆和和张忠志率七万大军北上。

……

唐朝的契丹在大唐叫做松漠都督府,面积包括今天赤峰以东到科尔沁一带,占据着最肥美的草原,契丹大酋长同时也是松漠都督,有人口数十万,全民皆兵,带甲士十余万,从武则天时代起便屡屡和大唐交战,时好时和,开元末年,唐军大败契丹,俘获无数契丹子女,将他们迁到范阳幽州一带,和汉人混居,现在安禄山军中的很多契丹人,就是这些东迁者及他们的后人。

契丹在开元后期遭遇惨败后便投降了大唐,首领李怀节被封为崇顺王,并以独孤氏之女充作公主嫁与其为妻,但不久契丹和奚人再反,杀大唐公主祭旗,和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拉锯战。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契丹已经元气尽复,李怀节见唐室羸弱,内部分裂,便起了征服大唐江山的念头,他不断通过增兵支援和粮食援助的方式,渐渐控制住了安禄山。

此时燕军内汉兵几近消亡,基本上是一支以契丹、奚、突厥人为主的胡人军队,其中以契丹人为最盛,中郎将以上军官,七成是契丹人,安禄山实际上已经成为契丹人的傀儡。

李怀节虽然有心南下掠夺大唐,但他本身由于过度支援安禄山,也实力大损,再加上他怕大军南下,渤海人趁机夺了他的老巢,因此考虑再三,李怀节决定联合奚人和安禄山,三家共取渤海,然后再考虑南下中原。

八月底,正是秋高马肥的季节,饶乐河畔的帐篷一顶接着一顶,密密麻麻延绵足有十余里,七万契丹勇士和三十万他们的父母妻儿,全部聚集在这里,这里聚集了近七成的契丹人,还有百万头牛羊牲畜。

‘呜—呜呜!’

低沉的号角声响彻了饶乐河畔,战马奔腾,如闷雷滚过草原,数以万计的骑士从四面八方汇集。

在骑士们汇集的中间是一顶羊毛织成的大帐,金色顶棚,又用金丝银线穿织其中,颇有富贵王者的气势,这便是李怀节的王帐,这里也是契丹的临时牙帐所在。

契丹是游牧民族,全民皆兵,李怀节本有甲兵十余万,但支持安禄山先后耗去一半,只剩下了七万军队,凭这七万军队去攻打渤海国,无疑是有点吃力,何况渤海和新罗已经组建了联军,据说有十五万大军,李怀节知道他也只有联合安禄山和奚人,凭借契丹骑兵的冲击力和安禄山燕军的装备,他们绝对有把握击败渤海新罗联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