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8章 论功、论罪(第3/4页)

而且王斗这人慷慨,并肩杀敌的友军,都可以分到不少军功首级,各人也没有抢功的必要。所以忠勇伯被洪承畴列为首功,当在各人意料之中,不说杨国柱,王朴,符应崇等人,就连吴三桂,都出言支持。

接着杨国柱、符应崇与吴三桂被列为次功,颇有非议。

杨国柱兵马雄厚,功劳硬扎,又是镇朔将军,没人敢说他,符应崇的神机营火炮颇让人眼热,各方日后仰仗甚多,神机营身份,各人多少要给点面子。

主要是吴三桂,似乎在蓟镇军败退时,未给援助,有见死不救之嫌。

不过吴三桂也有自己的道理,白广恩败得太快了,让他措手不及,根本来不及救援。而且当时清兵急攻,情况危急,他也腾不出兵马来援助。

祖大乐等本地辽东大将,力挺吴三桂说法。

洪承畴与辽东巡抚邱民仰也觉得,当时情况,要怪罪吴三桂太过刻薄。

危急之时,吴三桂的宁远军能坚守阵地,等待靖边军的到来,颇为难得,而且随后吴三桂率军奋勇杀敌,斩获颇多,与杨国柱一起列为次功,理所当然。

监军王承恩,似乎也被洪承畴的话打动,支持他这个说法,随后辽东的文官们,一片的附合声音。

王斗冷眼旁观,洪承畴拉拢辽东本地官将与他对抗,自己如何看不出来?

监军王承恩,应该是出于平衡的考虑,场中官将,他不倾向于任何人,毕竟他只忠于皇帝。

或许他看出了,场中各官将,自己等宣大军势力过于庞大,需得压一压,所以他支持洪承畴。

只有张若麒与王朴不满,不过这点上,张若麒也无可奈何,他可以与洪承畴一起拟定方略,催促进兵,但论功行赏,却是洪承畴与监军王承恩的权力,他插手不得。

王朴则认为,洪承畴厚此薄彼,自己虽然首级不多,不过大同军在西北翼,堵住了鞑子兵从侧面对黄土岭的进攻,事后还拦截住汉军旗运送的火炮,功劳不会小于吴三桂,却让其爬到了自己头上。

不满归不满,此战他斩获颇多,论功劳不小,还是欢喜的,加之王斗分一些首级给他,与符应崇交头接耳,喜气洋洋。

场中各人,只有马科垂头丧气,功劳没捞到,还损兵折将。

洪承畴更认为其贪功,指挥不周详,拟降他三级,戴罪立功,仍任山海关总兵,将与捷报一起飞奏,报由圣上批准。

还有密云总兵唐通,同样被降一级。

不过二人也听出了洪承畴言语外的袒护之意。二人虽降罪,不过实职仍在,大明这个年头,实职与兵马才是最重要的,余者虚职,都督佥事,都督同知什么的,各人已经不怎么在意。

而且二人还听到消息,洪督拟将蓟镇军正兵营一部,调到他们营中,为他们补足损失的兵马。

靖边军收拢蓟镇溃兵后,很快移交到洪承畴的中军大阵中,兵器马匹也一并交还。

这些兵痞乱军,王斗并没有吞并的兴趣,他们兵器糟糕,马匹瘦弱不堪,按戚继光说的,就是:“差使赢瘦,临时只驮送盔甲与军之本身也不能,若与他马对冲,万无此理。”

靖边军武器精良,马匹喂息膘壮,王斗自然对他们的骡马兵器看不上眼,大度地全部交还了,倒赢得不贪婪,善待友军的美名。

不过王斗看不眼,不等于别人看不上眼,多少双目光炯炯,就是盯着蓟镇的剩余兵马,就连杨国柱都颇为心动。

此战蓟镇军大败,总兵白广恩战死,也就罢了,朝廷肯定要追封,不过此败源于各车营先期溃败,最后连累到白广恩的正兵营,相关蓟镇官将,自然要一一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