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偷得浮生半日闲【二】(第3/4页)

他本就是琅琊望族子弟,后来跟随郑玄求学,在不其南山书院,虽只是一个小小的书童,但每日接触的,尽是博学大儒。加之他伴随刘闯一路走来,更见证了刘闯的崛起。论眼界和见识,的确不是一般人能够相比。哪怕徐庶比他大十岁,可交谈起来,也丝毫不见吃力。

这是个神童级别的人物,或许比不得诸葛亮,但也是个人杰。

刘闯心中大喜,忙起身搀扶徐庶三人。

“元直公威广元愿来相助,实乃闯之大幸。”

他正缺人手,这诸葛均四人就送上门来,刘闯心里又怎能不高兴。

诸葛均四人落座之后,与刘闯便攀谈起来。

徐庶道:“今皇叔复取辽西,乃一大喜事。

但若停步不前,恐有大祸临头。”

“哦?”

刘闯闻听,饶有兴趣的看着徐庶道:“不知元直,有何见教?”

徐庶内心里颇有些激动,深吸一口气,让自己平静下来。

最初,他来辽东时并不是特别情愿。主要是这辽东荒僻,而刘闯势力单薄,恐怕难有作为。

可随着官渡之战的序幕拉开,徐庶渐渐看清楚了刘闯的布局。

他细一琢磨,不由得顿感心惊。因为他从刘闯的布局中看出,早在建安二年,刘闯方立足于北海国的时候,便已经判定了袁曹之战的必然。可以说,从建安二年开始,刘闯便着手进行谋划。弃北海东莱,来到辽东这偏荒之所看似一步臭棋,实则从夹缝中脱身而出,不再受袁绍和曹操的牵制。辽东或许荒僻,可是贵在他孤悬于外,不被袁绍重视,更无碍于曹操。

这也就使刘闯得到喘息之机,能够迅速发展起来。

可以说,从建安二年开始,刘闯的每一步行动,都有极为周密的计划。

徐庶从刘闯的这些个举措中看出,这位刘皇叔的野心甚大,绝不会甘愿立足于辽东之地。

他是要借助辽东这块土地进行缓冲,而后趁袁曹之战开始,谋取天下。

也正是从这时候开始,徐庶看待刘闯的目光,便有些不太一样。在南山书院求学一载,他刻意与诸葛均结交,发现刘闯手下,已在不知不觉中,聚集了一大批能人异士,实力并不弱。

而刘闯用半年时间,夺取辽东,消灭高句丽,震慑夫余国……

这次诸葛均回临渝时,邀请徐庶三人同行。

本来,徐庶还有些犹豫,但徐母一番话,却让他下定决心。

“大丈夫生于世上,当建立功业。

今汉室衰颓,幸有皇叔崛起,日后中兴汉室,必非他莫属。我儿既然有心为皇叔效力,又何必瞻前顾后?这时候前去投效皇叔,虽比不得孔明那些元从老人,却也是功勋之臣。若再迟了,到时候皇叔大势已成,我儿便去了,也只是锦上添花,如何能比得现在投效更得看重?”

当下,徐庶和石韬孟建两人一商量,便答应与诸葛均一同前来。

这一路上,他都在思索刘闯的下一步行动,更隐隐猜到,刘闯的用意。

所以今日见到刘闯,徐庶便直言不讳,为的也正是得刘闯重视。

听到刘闯发问,徐庶努力平息一下内心里的激动,沉声道:“今皇叔夺取辽东四郡,看似立足已稳。然则辽东偏荒,虽地域广袤,却人口匮乏。皇叔虽不断归化异族,却非短期能够奏效。胡人多见利忘义之辈,今日摄于皇叔威势愿意归化,可一旦有变故,这些人必为祸害。

皇叔归化胡人,乃是一桩好事,却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而今袁绍和曹操决战于中原,暂时无暇顾及皇叔。可一旦大战结束,勿论袁绍是胜是败,必然会与皇叔为难。到时候,皇叔仅凭辽东四郡,根本不足以和袁绍抗衡。虽说而今皇叔平定辽东,根基方定,然时不待我,哪怕皇叔现在已兵力疲惫,也要乘胜追击,西进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