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入学舍,舌战士子露头角(第2/6页)

他把面前书案上的一册书哗啦啦一展,慢条斯理地说道:“礼乐之治!”

学子们都凝神专注,俄而,目光如束般齐齐望向先生。

宋忠扫了学子们一眼,不紧不慢地说道:“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因问,礼起于何也?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故求,求而不得故争心起,争心起则乱穷也,故圣人制礼以分之。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

“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不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

讲经的声调故意拖长了,每个字都咬得很用力,像在口里含着一枚铜钱,齿缝间蹦出的字因而发出了刚冷的金属音。

他停了口,把书册轻轻一合:“诸生有难否?”先生提出质问,旁边侍从忙躬身向前,在两排学子之前站定,他抬起了手,清声道:“有难者起!”

两汉官学承袭了春秋的讲学风气,讲经的先生并不进行填鸭式灌输的教育,往往是先作微言大义上的概括,再由学生针对问题进行辩难,让学生在自由讨论中辨明真知。论辩过程中,先生一般不干涉,只作旁敲侧击的点拨,这种自由开放的学风铸就了两汉的巍巍文明。

有学生立起了身体,先对先生一揖,说道:“礼乐诚为根本,然则,倘若礼崩乐坏,王纲废弛,该当如何?”

“礼崩复礼,乐坏复乐!”崔州平抢先道。

石韬跟着崔州平的话头道:“如何复?”

崔州平正在斟酌字句,那边孟建却道:“礼乐之制本有其序,复者,反本也,循圣人之训,蹑尧舜之道,孔子云:‘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从周而已。”

石韬追着问道:“当春秋天下崩乱,孔子克复周礼,然颠沛列国,仁义不用,孔子亦有乘桴浮于海之叹,退而作《春秋》。可知礼崩乐坏之际,复礼为难,至我先汉草创,儒术定鼎,礼乐方大兴中国!非天下一定,礼乐何复,非圣君临照,礼乐何兴!”

孟建被问住了,他还在搜罗辞藻反驳石韬,那侍从却扬声道:“夺席!”

底下同学一迭声地应和:“夺席!”

孟建不得已,他站起身,把身下的竹簟轻轻推出去,石韬不客气地拖过来,挪进了自己的竹簟下。

侍从对诸生清声道:“有难石广元乎?”

“有难!”席位最末尾有人回了一声,声音很轻暖。

石韬望过去,原来是新来的同学诸葛亮,他对诸葛亮抚掌一揖:“请!”

诸葛亮先是一揖,缓缓道:“亮以为礼崩乐坏之际,当先克定崩坏之源,所谓正本清源,源不清,本则浑。广元适才言及礼乐崩于春秋,兴于先汉,是为真知。礼乐为治世大典,太平盛世可行可兴,乱世扰攘,礼乐则稍显无为。当此时,黎庶饥寒当饱饫之,百姓失业当养耕之,社稷残损当补漏之,宗庙崩塌当鼎峙之。”

石韬回应道:“诚也,礼乐于乱世或少裨益,然礼乐终不可废,乱世人心崩乱,正待礼乐弥缺补漏,韬以为乱世礼乐大补,治世礼乐大兴!”

诸葛亮沉静地说:“乱世崩乱,徒以礼乐补之,少耳!”

石韬问询道:“孔明以为尚缺何物?”

诸葛亮抬起手,一根根指头竖起来:“法为慑祸心,兵为镇荒乱,农为养民力。可施耕战来远民、强国兵,明法度禁残贼、正根本,大善也!”

石韬大约没想到诸葛亮会举出这样的例子,他略有些发怔:“孔明所论,似为秦时之政。”

诸葛亮含笑:“秦处大乱之时,所采垦令、算地、开塞、明法之政正可补礼乐之不足,故而秦以西陲荒族,奋起逐鹿,扫荡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