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章 要做更要说(第2/3页)

“诸位莫为难,他是发酒疯而已,在下向诸位大人赔礼……”

另一个年轻人奔了进来,扶住这李方膺,一个劲地朝众人赔罪,他倒是一身儒衫方巾,就是动作还不伶俐,似乎有伤在身。

“光纯兄!?”

“万重?”

接着这个年轻人和巴旭起都认出了对方。

“雷襄雷万重,康熙五十二年恩科进士,翰林文魁!”

巴旭起向同僚介绍着这人,一听不仅是巴旭起旧识,还是个翰林,程桂珏等人就不再计较那耍酒疯的李方膺。

“他爹忧愤成疾,就在英慈院养病,他是忧愤成瘾,整日就泡在酒肆里借酒浇愁,今日喝多了,听到诸位之言,径直奔了过来,我都没拦住。”

嘱咐伙计送李方膺去静房休息后,巴旭起邀雷襄入桌,这雷襄就是之前的新会知县,在新会县城被砍了一刀,由军医临时救治后,又送到英慈院调养,由此也跟李方膺相识。

“雷知县不与那新会人共处,决然弃暗投明,可真是义举啊。”

众人来广州开会前,都被拉到新会去“参观”过,得知这雷翰林居然就是之前的新会知县,都纷纷过来见礼。雷襄苦笑不已,他确实弃暗了,但却并没投明,但对着这几桌英朝新贵,却又不好细说,只好把话题扯到李方膺身上。

“我看他是矫情,若是天王府径直找他去当官,他多半就没什么愁怨了。”

程桂珏对这种书生可没什么好感,开口就刺到那李方膺的心骨里。

“方才在下听闻,新朝也要行永不加赋之策?”

雷襄很尴尬,以他的了解,程桂珏无心之语,却是多少点中了李方膺的心事。李方膺之父李玉鋐失土未殉节,官名已经受污。日后回到清廷治下,不仅父亲再没官做,自己也要受牵连,仕途已然无望。但要效力新朝,李方膺又很是不甘,他不过是个秀才,现在这英华一国,秀才已经不是什么珍稀动物,去投效也不过当个刀笔小吏。失了前路,自然只好借酒浇愁。

雷襄跟李方膺有些同病相怜,但历过新会之事,还挨了一刀,有一种再世为人之感,如今娇妻就陪在身边,功业之心也淡了,就想着过一段快活日子,后事再不去想。

这会听到这帮新朝县官在谈政务,雷襄起了好奇心,想看看新朝施政到底是个什么路数。

“何止永不加赋……”

程桂珏哼哼笑着,众人也都笑了,他们能参与到这一策里,都觉十分光鲜,事情能成,他们这一帮县官绝对都是青史留名之人。

“官府下乡!?官吏一体!?民设公局,课征入商?”

巴旭起对雷襄很有好感,不厌其烦地作了细细讲解,半席过去,雷襄听了这一套连环招,只觉自己可能是喝多了,竟然生出幻觉。

“高山仰止……”

想了好半天,雷襄明白了根底,震出一身酒汗,这可是绝古烁今之变革!但他很是不解,如此善政,为何外面没听到什么风声?

“此乃政务内里,到时与民人相关之事,自有公告,何须如街巷妯语那般播传?”

巴旭起觉得这是很严肃的国政,干吗要在外面传风声?径直闷头做就好。

“光纯兄此言差矣……”

雷襄正色肃言,如之前还在翰林院那般,品头论足起来。

“此乃三千年未有之变政!我等还需细思,方能明白此策根底,知其善处。那些县乡旧吏,乡绅大族,若是想得歪了,一力抗阻,即便新朝势威,也要大耗口舌,更不知还会引起多少变乱。变政需先立言观风,如今连广州都没什么风声,各县更不知内里,诸位径直就这么回到县里,就为解说这一套善政,就不知要花多少力气。”

雷襄此言一出,巴旭起等人都心中一抖,没错,这可是关键!还真是旁观着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