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八章 只选对的,不选贵的(第3/4页)

汤右曾先来评断:“皇八子若是即位,定然虚心纳谏,礼怀诸方,若是承平时日,还真会是位好皇帝。可眼下我英华要复华夏,他这好皇帝,对清国而言,反而是坏皇帝。”

“皇十四子身经战阵,知我英华底细。同时呢,就靠着传言,也敢携手年羹尧,与我试探议和,以利他争位,其人心志也很是果决,颇有康熙少年之风。他若是上位,必是我英华劲敌!康熙未有魄力所行之事,他该是敢行。短期之内,对清国而言,是个坏皇帝,会得不少骂名。可长远来看,也就他有守住北面基业的潜质,反而是清国的好皇帝。”

“至于皇四子……”汤右曾一笑:“若是他上位,以他的脾气,隐忍不了几年,就要与我英华做生死决。我英华短期之内,该是压力沉重,可长久来看,他却会将整个北面拱手送上。”

这个判断倒是常情,众人都点头认同。

李肆没急着说自己的意见,见罗堂远蹙眉,招呼他发表意见。

“职下所知仅限于军事,若有谬误,天王可别笑……”

罗堂远有些信心不足,但他娓娓道来,众人都听得脸上变色。

罗堂远说得很直接,这一年多来,英华与鞑清南北大战,其间不乏险情,例如年羹尧在湖南大搞火枪民勇,施世骠在福建勾结荷兰人,陈元龙号召起广西一省抵抗,这都是旧事。长沙会战过程中,江西原本已经溃决得差不多了,可巡盐御史田文镜跳了出来,竟也组织起了一道防线,年羹尧在四川更是连通当地藏人蛮人,另有一番局面,缠住了龙骧军。

云南那边,宁夏马家的马会伯也崛起了。靠着昔日在各族少民中树立的威名,也组织起一支人马,占住了滇西,跟龙骧军参军,云南安抚使程映德对峙,由此清廷丢给了他一块云南巡抚兼理提督事的牌子。

总结而言,真正给英华制造麻烦的,不是鞑清皇帝,而是下面能把住一块地方的豪杰人物。康熙在时,这些人还无法大展手脚,毕竟手上钱不多,官面权不大,受着各方牵制。若是康熙完蛋,新上来的皇帝对地方控制不住,到时可是一番群虎出巢的景象。

于汉翼嗤道:“也不过是小麻烦而已,那些家伙最多占着一省,能搞出多大动静?”

李肆没说话,心中却道,罗堂远却是已经看得很深了。

问题的关键在哪?自然就在,英华的敌人,到底是谁。

大家都当是鞑清,可这只是表面的敌人,另一个敌人藏在暗处,那就是儒法之锢。湘军是怎么起来的?白莲教加太平天国,将清廷对地方的实质控制打断,这之后出面来收拾残局的,就是地方上的汉臣和乡野里的“读书人”。这些人,连通他们所代表的人心,是英华的另一股敌人。

直白说,康熙完蛋,上来的是个软柿子皇帝,下面臣子各行其是,资源充分利用,历史进程会急速跃进到太平天国,乃至清末各省督抚自治时期。这对英华是好事么?当然不是,在英华还没步入工业化进程,政治结构和利益分配也没转入工业社会体制时,北面若是出现清末那种各自为政的利益集团格局,不管是从工商、政治还是人心来看,英华所面临的形势都会无比复杂,其间不知将蕴含着多少不确定的变数。

最大的可能,是像曾国藩、李鸿昌、袁世凯这类人物提前跳出来,湘军和北洋之类的存在也会早早成型,这是汉人方面。而满人方面,也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李肆估计,五到十年,英华的重心都还在南方,否则难以驱动华夏转型。所以呢,在这段时间里,一个统治稳固,能有效掌控地方和满汉阶层的鞑清,符合英华的长期利益。

因此胤禩上位,对英华来说,绝不是好事,那么合适人选就在胤祯和胤禛这对兄弟身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