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章 历史的遗产(第3/4页)

照着黄埔学堂练出来的坐姿,韩再兴挺胸昂首,坐得笔直,对李肆这番勉励很是感动,被问到来意时,他犹豫了一阵,才终于说出父亲韩玉阶的顾虑。

李肆很严肃地道:“你爹也是糊涂了,他有啥心事,让他自己来说,你代他说的话,我一概不听。”

韩再兴顿时大汗,却不想李肆再问:“那你自己,对立明禅位之事是怎么看的?”

韩再兴还想踌躇,可对上李肆那直视而来的平静眼神,再没了顾虑,径直道:“朱明已经亡了几十年,我们英华,不管文武,没有拿过朱明一分薪饷,更没为朱明效过一日力。这英华是天王带着我们所立,要我们为朱明牺牲流血,哪怕一日,也不愿意!”

李肆沉默,片刻后他才道:“朱明是怎么亡的?”

这是李肆自问,不等韩再兴回答,他就接着道:“朱元璋建大明,驱逐蒙元,得了华夏正朔。但他立国,以法家为度,推行复古。在他的勾画里,大明是农人、士人和朱家这三方。工商、匠户、乐娼等等,都低人一等,被推到他所画天下舆图的边缘。”

“以永历绝明国祚算,前明立国二百九十四年。朱元璋的勾画,最初勉强对上实际,可在他还没死时,就已有明显差别。到了成祖时,商人就在东南崛起,那勾画的天下舆图,已经跟实际完全是两番景象。”

“可文人依旧拿这舆图治国,不是迂腐,而是靠此舆图,他们能把握权柄。渐渐的,舆图上只有三方,实际却有四方。商人靠着笼络文人,在舆图之外,跟文人一同食利,朱家君王,被那舆图限着,无法直接掌控商人。”

“到了明末,乱民四起,满洲叩关,商人不仅没有帮着朱明稳定天下,反而在乱中取利。文人如东林党之流,跟商人盘根错节,依旧在吸食脂膏,明争暗斗,这是道德之差么?不止如此,根本问题在于利益。朱明没有给商人一席之地,利益无法从正道中来,自然就难以指望商人为朱明输利。”

“明亡之因看出来了吗?那就是格局问题,朱明的国政格局,不能照顾和容纳各方利益,特别是商人这般重要群体,所以这格局终究是要崩塌的。”

韩再兴静静地听着,就觉自己心灵正被深邃的历史之流洗刷着,让他份外通透。他虽然算不上什么文人,可李肆刻意用粗浅之词讲述的道理,却能完全听懂,不至于插嘴说出“我们英华可是照顾商人”这种痴呆话来。

李肆接着道:“我们英华,勾画这天下舆图的时候,就得吸取这样的教训。商人,我们画进来,那是不是要将读书人如前明对待商人那般画到边缘去?当然不能,那就是犯了同样的错误。英华的读书人,以后会跟传统的读书人大不相同。但根基却并没有本质差别,依旧会有圣贤书,依旧会有仁义道德。治国、倡德、研道,乃至领军,都还要靠读书人。所以,读书人,也得画进来。”

“不仅是商人和读书人,工匠、农人、军人甚至乐户,只要是循天理而存的正道之人,我们都要画进来,一视同仁,这,就是我们英华的天下舆图。”

李肆正说到这,韩再兴感觉附近有异,眼角扫去,却看到厅堂侧面一扇门正微微开着,似乎有个身影正倚在门边,那是偷听么……不不,该是天王文书在记录吧。

李肆没注意韩再兴的动静,他已经沉浸在自己的思绪里:“到此话归正题,为何要立明?是还有前明的遗老么?不是,是因为,前明已经亡五十多年……如果以崇祯死国算,已是七十多年,但却是华夏正朔。在它身上,有太多教训,也有太多遗产。”

“就以君王论,前明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就是我们英华,不,该说是我李肆必须要继承的。而以前明一国论,对外族不和亲、不纳贡、不屈膝,这也是我们英华一国所要继承的。具体到文武之士,前明三百年,给华夏之史也留下了足够多,足够耀眼的篇章。这一面旗帜,如果我们英华没有根脉相连,华夏历史,以何延续?”